记者谯玲玲通讯员吴琪俊
刚过去的端午节,刘珍红在家休息陪伴刚参加完高考的女儿。这一年,女儿在蔡甸城关读高三,刘珍红从江夏请来80岁的老母亲陪读,她坚守在洪北中心小学三年级的教室,教授语文兼班主任。今年是她为蔡甸洪北湖区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坚守的第22年。她的女儿也曾是她的学生之一。
有机会到城关教书都拒绝了
洪北中心小学的围墙之外即是农田。下午放学的铃声响起,一列自行车队驶出校门,高矮不一的孩子们结伴骑车回家。刘珍红老师告诉记者,离校最远的孩子得骑上近一个小时的车程。
洪北乡属于偏远湖区,土地多,很多外地农民来此包地种或是包鱼塘养鱼,还有些来此靠掰玉米摘棉花等打零工,孩子跟随到当地上学,短的一两年,长的三五年,事做完了带着孩子一起走。
即便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年轻人大多进城打工,孩子交给老人带。因此,洪北中心小学有“两多”:流动儿童多,留守儿童多。
在洪北中心小学教书22年,刘珍红没统计教过多少学生,除洪北当地的孩子,外地的孩子河南的最多,其次是省内红安等地的。
洪北中心小学现有教师12人,平均年龄45岁,43岁的刘珍红算年轻的一员。学校目前在读学生虽然只有178人,但6个年级各科开齐,12位教师无法满足日常教学。目前学校年龄最大的老师53岁,最年轻的老师是去年9月进的一位80后。
为缓解教师荒,区教育局安排城关老师轮流来校支教。“看着年轻的老师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我想我们都走了怎么办?”刘珍红说,前些年有机会到蔡甸城关教书,她都拒绝了,“农村的孩子们总得有人教。我自己也是江夏农村出来的孩子。”
“农村孩子如果老师不关注,学习和成长都只能望天收”
这段时间,班上一个男生的学习成绩明显好转。“不像城里的孩子家长付出多,农村的孩子如果老师不关注的话,学习和成长都只能望天收。”刘珍红说,因为父母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的老师担当了半个父母的角色,付出一定要更多。
4月家访时,刘珍红和数学老师步行来到洪北街上一男生家中。上次期末考试,男生考了班上第一名。可今年,刘珍红发现男生上课无精打采,几次班级测试成绩接连下滑。跟奶奶交流得知,男生最近迷上了看电视,早上6点起床看会电视才肯去上学。爸妈都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的话男生完全不听。
家访回来,刘珍红跟男生爸爸通过QQ联系上,向他反馈男生近况,耐心沟通让他明白一点:光有在校时间老师的关注还不够,孩子在家更需父母关注。她要求这位爸爸多给孩子打电话,关心和督促孩子。
“家访不是串串门就算了,家访应是一种教师了解学生、懂得学生的方式和手段。”刘珍红22年来每接手一届新学生必登门家访,她发现很多学生出现各种状况其实是因为缺少爱。
“我教书不为升学成绩和个人荣誉,惟愿农村的孩子们有书读”
“在洪北,家长们五湖四海地来,再五湖四海地走,老师对孩子的付出多,家长当时会感激,但很快就会被生活的艰辛所淹没。”刘珍红说,在这样的地方当老师,只能付出不可求回报,无论是从成绩上还是情感上。
早年教过的一些学生,如今已为人父母,他们的孩子也恰巧成了刘珍红的学生,目前正教的三年级一个班,有四个学生是她的“生二代”,这四个学生的父母她都教过。“呀,刘老师,原来是您呀。”一声招呼就是一场师生的久别重逢。
当年一起读师专的同学,很多去了城里教书,教的学生考试分数高出一大截。对此,刘珍红说:“我教的学生,悬殊太大,我不能跟他们比这些。我教书不为升学成绩和个人荣誉,惟愿农村的孩子们有书读。”
校长凌家文说,刘珍红是学校语文教学教研的顶梁柱,也是蔡甸区十佳班主任、教学质量优秀教师。
5月30日下午,刚刚结束“六一”表演的孩子们围住刘珍红,兴奋不已记者郭良朔摄
刘珍红和学生结伴骑车回家记者郭良朔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