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社会学,研究的是儿童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对儿童的作用,儿童对社会的反作用等等。这本书系统介绍了历史与文化语境下的儿童、童年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剖析与儿童社会有关的问题,以及“童年”的未来。作者尝试用“质量守恒定律”比拟儿童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揭示儿童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谈到童年社会学,必然要触及一个话题,那就是“同伴文化”。从人生早期到走向晚年,同伴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对象。同伴对于儿童的整个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孩子都需要小伙伴陪伴着成长,无论是父母还是兄弟姐妹,还是同学,这些同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早期身心发育的健康。
整部著作中,我感触最深的也是这一点。书中很多小故事、小游戏都揭示了儿童的同伴心理,在处理与同伴关系过程中那种微妙的心理,让我们看到孩子的天性,读着读着,不时会心一笑。
孩子的世界不能以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评价。天真的话语、幼稚的行为,都无非在阐释儿童渴望友谊,期待像成人一样拥有话语权。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对异性同伴的好奇,渴望与异性接触的心理,都可以用“同伴文化”的相关理论来解释。
关于儿童与家庭、家庭对童年的影响,也是整部著作的关键所在。从中世纪到近代,再到当下社会,作者勾勒了历史不同时期儿童与社会的关系轨迹。中世纪成人化绘画中的耶稣形象,与后来我们常见的婴儿形象的耶稣,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历史的、宗教的角力,读来让人饶有兴味。
《童年社会学》【美】科萨罗著张蓝予译
(摘自于光明网,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