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德
意大利赢了,组织严密的防守,简单高效的两粒入球,让新贵比利时的世界排名第二看起来像个谎言。
最开心的,除了意大利人,可能就是中国球迷。各类媒体体育报道中透出的兴奋,感觉意大利就是为我们赢的一样。虽然除了布冯,许多中国的意大利球迷可能不熟悉任何一个意大利球员的名字。
这届意大利队,星光、颜值和气质都是我们观球史上的历史最低点,这不是巴雷西、巴乔、马尔蒂尼的意大利,不是内斯塔、卡纳瓦罗的意大利,不是托蒂、皮耶罗的意大利,不是皮尔洛的意大利,甚至连卡萨诺、巴洛特利那样神经成一种质的明星都没有。关键是,他们还是老得这样没知名度,主力阵容平均接近32岁。
或许唯一让中国球迷痴情难改的,就是他们的名字叫做意大利。说实话,这个名字之下的各个单项,连我这样还算资深的球迷都不熟悉没兴趣,埃德、佩莱、坎德雷瓦、贾凯里尼,平时谁关心这些名字。有意大利三个字就够了,就值得我们熬夜了。前晚在便利店,和我年纪相仿的一对夫妻说,今晚要起来看看球,有意大利。
意大利队代表着青春,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高潮期,对于那个年代十几二十岁的青少年,进入我们视野的现代流行文化符号,是摇滚乐,是好莱坞电影,是麦当劳,是足球。而足球的代表,一个是马拉多纳的个人化阿根廷,一个是意甲联赛托底的整体化意大利。甚至根本不了解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和现状,就那样死心塌地支持着这两支球队。黄健翔“灵魂附体”的呐喊,可以说就是一代人青春回忆的呐喊。
那个时候,我们不关心房子、护肤品、考研和怎样有一份体面工作,那时候的青年梦、少年梦,主要是诗和远方,写诗、唱歌、踢球、呐喊。听着卡带,守着彩色电视,离开家乡,都是寄托青春热情和理想的形式。现在,这一批人都已人到中年,大多数生活庸常,没有了浪迹天涯的豪情,没有了熬夜看球的激情,可是总还有一些符号,把那些记忆唤醒,就好像青春的味道还没有散尽。
我不确信意大利能走多远,但对我们而言其实无关紧要,能让我们有熬夜的冲动,燃起青春回忆,有这一场证明性的胜利,就应该感谢这支黯淡的意大利队,祝他们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