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0比2落败意大利后,比利时在小组赛次轮,以一个3比0干净利落地赢下爱尔兰,挽回了曾贵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声誉。比利时这拨黄金一代球员,有望走得更远。
比利时取胜的原因,除了天赋、技术能力,还有团结。对比利时队来说,团结尤为重要,有种特殊意义。这与比利时这个国家有关。
往远处追溯,比利时是19世纪欧洲大国博弈的产物,也是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崛起带来的“现代性”结果之一。比利时曾属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法国大革命后,比利时割让给法国;拿破仑失败后,比利时并入荷兰。再后来,比利时发生革命,宣布独立,成为独立民族国家。
历史在比利时身上留下了抹不掉的痕迹。今天,比利时人一部分说荷兰语,一部分说法语,如果将语言区标上颜色,在地图上大致将比利时国土一“分”为二。这支比利时国家队,队中就有荷兰语球员和法语球员,如果没有一个中介语言,球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恐怕都是个问题。
人们时常担心这样的球队内讧、不团结,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欧洲有不少国家的国家足球队,正是由于语言、文化、种族乃至殖民历史等问题没有处理好,造成球队内部四分五裂、动荡不堪,严重影响大赛发挥和成绩,荷兰队就是个典型。
怎么办?从大的方面说,这不是比利时或荷兰或其他什么国家的特殊问题,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现代性问题。民族国家不是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东西,而是历史进程中的近现代发明,因而是历史的,不是自然的。这就需要一套国家认同和民族国家意识整合的办法。
在国际性足球赛场上,开场展布国旗、唱国歌是必要的仪式。职业球员在俱乐部,代表个人和俱乐部,在国家队,就是代表国家征战。开哨前的这套仪式,相当隆重和庄重,再有个性的球员,再热情的球迷,在这时候,都表情庄严、凝重。
这套程序已成奥运会、世界杯以及欧洲杯这样国家间赛场的标配,它并非可有可无,庄重的仪式赋予现代国家以强烈的在场感,使在场各国球员和球迷的民族国家情绪得到激发,达到激励和鼓舞的作用,也是在潜移默化地建立国家认同和凝聚。
也有的国家队球员,并不开口唱国歌,比如西班牙、德国等。这些球员往往会受到本国舆论的批评。还有的情况更特殊些,比如英格兰、威尔士都属于“英国”,但威尔士球员并不唱《天佑女王》,他们有自己的国歌《我祖辈的土地》。
据说,开场唱国歌仪式,最初来自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后来尤其是在二战后,被推行到了全世界。建构国家认同、整合国家意识,有两个重要场合:体育和战争。体育是和平的战争,战争是战场的体育。
根据一种理论,现代国家的基础是独立自主的个人,这是与古代国家的重要区别。在现代场合,一方面个体价值和个人的独立性被高扬,另一方面比如在欧洲杯这样的足球赛场内外,我们也看到了国家和民族意识的仪式。这是现代民族国家这枚硬币的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