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四福五”档案 再现我国民族工业百年历史
2016-06-20 09:28:00 来源:长江日报

本报讯(记者欧阳春艳通讯员钟星覃斌)作为荣氏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1918年的汉口申新第四纺纱厂和福新第五面粉厂曾是我国民族工业的佼佼者。日前,这两家民族企业管理者的后人李舜南、厉宗煌先生来到市档案馆,捐献出358件珍贵史料。

汉口申新第四纺纱厂和福新第五面粉厂,史上合称“申四福五”。1918年至1922年间,由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伯父荣宗敬等投资,由荣毅仁的大姐夫李国伟主持兴建。上世纪四十年代“申四福五”占到荣氏集团的三分天下,不仅是汉口轻工业的领军者,也是我国民族工业的佼佼者。

1938年日寇进犯武汉前夕,李国伟组织员工将“申四福五”设备全部迁往重庆等地,保住了民族工业的血脉。抗战中,内迁的“申四福五”成为抗战后方重要的物资供应基地。抗战胜利后“申四福五”迁回武汉,发展成为当时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型企业集团。

随着历史变迁,“申四福五”的很多文件、档案目前流落各地。近五年来,李国伟的后人李舜南先生、汉口申新第四纺纱厂最后一任经理厉无咎的儿子厉宗煌先生从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港台等地收集到部分珍贵史料的原件。年过7旬的厉宗煌先生目前常居美国,他告诉本报记者:“这些原件很多来自于‘申四福五’高管们的后代,得来非常不易。”

据了解,此次捐献给市档案馆的358件史料,主要包括“申四福五”的内部人力资源材料、经济统计数据、李国伟给下属的亲笔信函、下属向李国伟的汇报材料等。它们大部分系毛笔手书、线装书,是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

专程从德国赶回武汉的李国伟后人李舜南先生透露,目前香港和欧美一些院校正在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族工业的诞生发展进行研究,国内很多图书馆、档案馆也希望获得“申四福五”的历史材料,最后他们还是一致决定将这些珍贵史料捐献给武汉市档案馆,“它们应该回到企业的创始地。”

1944年荣毅仁二哥荣尔仁(仲诏)给姐夫“申四福五”公司总经理李国伟的函李欢摄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