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代常记者任勇摄
一位老朋友,2005年其科研成果就拿到了临床试验批文,但迟迟未能产业化,直至抱憾而终。
一家本地知名药企,没有自主核心技术,沦落到拼价格的境地,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毫无还手之力。
用两个切身事例,杨代常说明他对生命健康领域创新的观点:创新必须面向市场;自主创新才是生存之本。
杨代常曾在美国工作6年,回国后创业10年,他对两国科研体系的差异有深刻体会。“我国很多重要专利药物市场绝大多数被国外公司占据,高端医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造成这个问题,杨代常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原因。
“过去的科研体系只注意发表文章,不注重专利保护,很多具有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因为发表文章而失去保护的机会。”这也是杨代常获得实验室研究突破后,毅然决然创办企业,申请国内国外专利,坚定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原因。
同时,杨代常认为,科研必须要以市场和国家需求为导向,这样才能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另外,我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受体制约束,大量科技成果没有得到转化,“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摆在了决定民族复兴的高度,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将极大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我国科技创新将迎来春天”。
在投资领域,生物医药是带着刺的玫瑰。“通常一个创新药要经历研发、临床I期、II期和III期才能上市,从研发到上市大约需要12-15年时间,投资约在几亿甚至十几亿元,而且具有极高风险,一旦失败,整个投资将付之东流。”杨代常说,这对科学家来说,极具挑战,也考验投资者的战略眼光和耐心。
“生物医药产生的效益不是渐进式的,而是爆发式的,因而需要政府有耐心,需要科研人员有定力,投资者要有理性。”杨代常表示,科技创新不能急功近利,具有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不按科学规律一味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将损害真正的创新,“例如我们的项目,如果没有当初我们技术团队坚韧不拔的坚持,国家、地方政府的支持,投资者的战略眼光,就不可能做到现在,将会半途而废。”(记者肖娟张隽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