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大门前,立有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10位委员的雕像记者彭年摄
记者黄莹实习生黄翔
“中纪委的前身——中央监察委员会就是在中共五大上诞生的。”近日,长江日报记者探访位于武昌都府堤20号的中共五大会址,武汉革命博物馆陈列部主任万玲介绍。虽邻近司门口商业区,这片绿树成荫的建筑群却格外清幽肃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中,外省市机关单位组织前来的,要占上大半。
1927年,中国共产党于危急时刻在武汉召开中共五大,大会选举产生了首个党内纪律检查机关——中央监察委员会。89年过去了,会议旧址上建起的纪念馆已成为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其建设规模为国内党代会纪念馆之最。
馆内举办的《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历程展》,作为我国首个全面记录共产党纪律检查历史的展览,让武昌闹市中的这块方寸之地成为党员干部接受廉政教育的必到之处。
五大会址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位于五大旧址内的反腐倡廉展区,计划明年增补内容、易址扩建,在旧址附近开辟专馆用于展览,规模将是现在的数倍。
建党初期就高度重视反腐
中共五大会址是当时的武昌高师第一小学所在地,五大开幕式会场按原貌复原。记者看到,主席台上悬挂着国共两党党旗,马克思、列宁、孙中山画像,四周粘贴着不少标语口号,“要保卫和平和面包!”,“中国革命成功万岁!”等。一入陈列部展厅,“党与腐败水火不容”8个大字异常醒目。
据介绍,上世纪20年代中期,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和风起云涌的工农运动,让党的力量得到空前发展,党员人数从四大时的不足1000人猛增到5万多人。随着党员队伍的扩大,一些投机分子混入,他们趁革命高潮之机捞取个人利益。
为了严惩叛党变节和贪污腐化分子,纯洁队伍,中共中央于1926年8月发出《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次年4月底,中央监察委员会在五大上应时而生。武汉成为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诞生地。很快,湖北、四川等地相继成立了地方监察委员会。
1927年6月,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五大党章第一次设立“监察委员会”专章,标志着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初步创立,为后来党的纪检机构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党史研究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毛磊撰文说:“中央纪检机构的设立,充分说明中共从建党初期就高度重视党内监督和反腐倡廉。”
“尽管很快由于大革命的失败,中央监察委员会在第二年的六大上被取消,改为中央审查委员会,但它的开创性意义十分重大。”万玲说。
十委员仅一人见证新中国成立
如今,在五大会址纪念馆大门前,立有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10位委员的雕像。
1927年中央监察委员会在汉成立后,选举产生了领导班子:王荷波是主席,杨匏安为副主席,许白昊、张佐臣、刘峻山、周振声、蔡以忱是委员,杨培森、萧石月、阮啸仙则是候补委员。
这10人来自湖北、湖南、广东、上海等地,其中6人是工人出身,4人是知识分子,均在各地方党组织担任过重要职务。如主席王荷波曾担任第三届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委员。副主席杨匏安曾是中国第一个地方纪律检查机关——广东监委会的委员,在国共合作时期担任过国民党中央常委、组织部代部长。
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工作重点,主要是维护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包括对未能执行党的决议,或者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的党员严格问责,并按党纪严肃处理。
该机构成立不久后,大部分委员出于工作需要相继离开了武汉。当时白色恐怖阴云笼罩,委员们陆续被捕和牺牲。在生死考验的抉择前,没有一人背叛,其中8人先后牺牲,1人失踪,只有刘峻山成为唯一见证新中国成立的幸存者。
1927年,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王荷波被捕牺牲前,留下的唯一嘱托,就是请求党组织对他的子女加强革命教育,千万别走和他相反的道路。这句话如今被刻在了他的雕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