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黄莹实习生黄翔
“虽然未曾见过,但祖父在我心中的形象就是‘高大上’三个字。”昨日,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杨匏安的孙子杨峻接受采访时说。57岁的他在家乡珠海政府部门工作,88岁的父亲杨文伟离休前一直在部队。
杨匏安是与李大钊、陈独秀齐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作为广东省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国共两党都享有很高声誉。国共合作时期,他在国民党担任组织部代部长,属“九大常委”之一。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身在武汉的杨匏安与国民党中央委员联名在汉口《民国日报》上发表讨蒋通电,指出蒋介石已公然背叛革命,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斗争。不久,他出席在汉召开的中共五大、八七会议,与江董琴(武汉公安局长)成立国民党闽、粤、桂三省党部驻汉办事处,领导革命救恤组织,接济了大量被迫害流亡至汉的革命同志。1931年,他被捕入狱,多次严词拒绝国民党高官乃至蒋介石亲自劝降,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
杨峻告诉记者,祖父虽官至高位,但廉洁至极,从不收受任何礼金、礼品,也不为亲朋故旧说和、讲情。周恩来耳闻目睹这些情况,称赞他“为官廉洁,家境清贫”,还时常以杨匏安的风范为例,教育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
杨峻说,祖父是个很较真的人。他参与领导省港大罢工期间,一次,年幼的父亲和伯父在存放过罢工捐款的麻袋里捡到两角钱硬币,玩了起来。祖父立即严肃地吩咐把这两角钱送到罢工委员会去。这事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时隔多年还对杨匏安的孩子回忆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一丝不苟,称得上是模范!”
“我父亲一辈子都以祖父为榜样,工作勤勤恳恳,从不向组织要求什么。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大家都严格要求子女,不去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不给烈士抹黑。”杨峻说。
杨家人十分低调,从不主动跟人提杨匏安。杨文伟单位的人甚至一直不知道他是烈士后人,直到“文革”调查时才听说。上世纪60年代,政府给过杨文伟一笔60元的抚恤金,这也是他家享受的唯一一个“烈士待遇”。杨文伟将这笔钱全都捐给了珠海老家的合作社,“烈士是家乡出来的,想回报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