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70后”作家
2016-07-05 07:09:00 来源:长江日报

《慈悲》有很多读者。据说有人凡坐长途火车,必重看这书。

路内特色鲜明,擅长使用短句,不刻意营造故事情节,却让人欲罢不能。他身上有浓厚的现实主义气质,同时很可能超越我们熟知的那些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巨匠。

路内的路还很长。

他所属的“70后”作家群,普遍不再年轻,都到了40岁上下年纪。放在整个中国当代作家群体中看,他们目前的影响力或许还没到“社会中坚”的水平,但他们中的佼佼者,已非常值得期待。

湖南作家盛可以,是女性70后,得过很多大奖,对生活的解剖令人心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5年前就这样说她:“她拒绝所有的温情脉脉,单刀直入将事物的本质抖落给你看”,同时“她又有着孩童般的天真与灵动”。

冯唐也许要算这个群体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他有着华丽多姿的职业履历,最终却以作家成名,本身就是一个足够文艺的京派传奇。他身处商界,从不写商战小说,拒绝厕身“畅销书作家行列”。“要达到所谓的流行,你得要迎合很多东西,而我只想做一个在一定范围内有影响的作家。”

就个人喜好而言,我要隆重推荐阿乙。他的作品保持了生活的原色,写平凡人的感情波澜,无声转折处一再给人心灵痛击。还有徐则臣,短篇像诗,长篇像史,充满对人世生活的关怀。

冯唐说过,按年代归类作家“是偷懒的做法”,我向来也对这种归类不感冒。但以我有限的阅读体验看,1970年代出生的作家,又确乎有某种共性:他们大多关怀现实,但他们的现实主义既不像前两代作家那样朴拙,又不像后两代作家那样轻飘。他们更像个体户,不拢堆,不扯旗,低调努力,各自写出了一方天地。

文/刘功虎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