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侵袭下的城市,生活生产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最直观的莫过于交通问题。
主要道路一旦不通,任何一种出行方式受阻,就意味着很多工作不得不暂时停止,城市就会在不同程度上陷入“非正常”状态。渍水不仅是重大安全隐患,如果长时间大面积无法恢复,可能让城市濒临“瘫痪”。对城市而言,抗洪抢险的一个主阵地,就是竭尽全力保障交通。
现代城市发展出了多层次的交通体系,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城市交通的形态,很多传统意义上不适合甚至不可能的空间地带,也担负起城市交通动脉的责任。交通体系越是发达高效,人对其依赖性就越高,这个体系的一个环节失效,就会形成连锁反应。罕见的自然灾害是一场严峻考验,多耽误一刻就多一分危险,在这个节骨眼上,唯有争分夺秒排除险情,人民群众也共同参与,城市才能尽快恢复正常节奏。
本报评论员李杏
昨日8时许,主线交通恢复
12时许,全线交通恢复
武昌方向渍水排入沙湖
沙湖
汉口方向渍水进入市政排水管网,再由污水处理厂收集处理达标后排入长江
长江隧道
制图职文胜
昨晚,过江隧道正常通行的车辆驶出汉口侧出口记者陈卓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