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到昨天下午,还有一些渍水没有退去,尤其是南湖片区,全部退水可能还需要两三天时间。
虽然绝大部分城区的生活已经完全恢复正常,但从媒体、朋友圈和日常交流中,我们没有看到庆幸感,大家都迫切地关心仍为渍水所困的市民,希望他们安全,尽快回到正常生活轨道。
这不仅是因为那里居住的,有我们的同事、朋友、亲属。其实大多数人,可能和这里甚少交集。这就是一种感同身受,共同经历风雨之后的亲近。没有人被遗忘,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在自己上岸以后就不再回顾。
我们从不期望靠灾难来收获什么,但天灾不以人的意志和愿望转移,它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个时候,被守望相助的温情感动,向忘我救灾的付出致敬,汲取经验,收获被灾难激发的珍贵财富,可能才是流淌着热血的正常反应。
如同一个人的成长,不必人为制造九九八十一难,也总会经风历雨,在苦痛中收获,然后变得成熟。
这场极端大雨内涝,在城市未来发展中,必然会提供许多经验。其中之一,就是那种命运与共、患难与共的家园意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关切的目光、共振的情感,还有众多社会力量的行动,他们奔赴南湖等渍水片区,提供各方面的帮助,为居民们缓解生活困扰。
没有人会孤独无助,在你需要的时候,总有温暖及时出现。一座情感相依的城市,一座团结凝聚的城市,危难也不会让人心逃离,她的成长让人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