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令出台 并非惠民终点
2016-07-16 07:09:00 来源:长江日报

政令出台

并非惠民终点

□付小为

自2012年起,武汉市每两年为户籍在汉的65周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体检项目包括心电图、B超、骨密度测试、血尿常规、肝肾常规、血清尿酸等十多项。政府按每人280元补贴,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

从此前的两次免费体检人数来看,尽管政策惠民,每次也只有40万人左右参与,占全市符合条件的老人的四成比例。今年截止目前体检的老人仅15万,即使乐观估计,最终检测人数大概不会较往次有太大变化。

粗略地追寻原因,对“免费晚餐”不放心,更愿意自己花钱体检的想法占到一部分,另外,也有宣传不到位,“人户分离”等因素,甚至有老人出于防骗警惕心态,不敢相信免费政策。

继续归总可能会找到更多的原因。就政策本身来说,初衷无法落地固然多少令人泄气,但转换角度,参与人数过低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未必因免费体检产生,却通过免费体检的推进困难折射凸显。

老人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条件各异,能力所及拥有更多选择,知而弃检的人自然会有,可这些人会占到百万65岁以上老人的多大比例,即便没有精确数据支撑,我想也难以形成绝大多数。唯有首先认识到这一点,才有把政策为何难以惠及对象群体,当问题来研究的可能。

从政府补贴方向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执行者和政策承接方。作为专业机构,卫生服务中心可以从设备、人员等方面保障体检的开展平台。然而从反映出的问题来看,专业体检只是整个政策到位的“末端”环节。在此之前,通畅的告知并确认相关者知晓,对不理解者或有疑问者给予专业解答,乃至对心存不信感的老人耐心说明甚至指导或引领体检,都直接影响着老年人能不能、会不会走入最后的专业平台环节。

上述前置任务,目前各社区有没有相关人员承担,完成到什么程度?还是因补贴方向而交由卫生服务中心一并承接?不同城区及以下社区的同类问题是否呈现同样的趋向?抑或某些社区体检比例较高,能不能从中总结可以推广借鉴的经验?这些问题既要透过掌握的数据、文本信息总结分析,也要结合老年人生活习惯方式的变化动态对比照应,最终是把体检补贴之惠落到实处。

免费体检政策推行之初,既是本地老年人的一项福利,也是为了一解老年人奔波外出体检之苦。反响不如预期,虽未曾料到,也需要视其为政策推行的一部分认真分析,积极寻求改善,不将政令出台看作惠民的终点。

退一步而言,即使穷尽前述方式,发现四成比例真实反映了老人们参与免费体检的意愿,相关政策不仅要继续推行,还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和提升,该添置的设备一样不少。如此才不枉惠民政策普惠扶弱的初衷。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