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奥心态三十年嬗变
汪洋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零的突破》,讲的是1984年中国选手许海峰,如何实现新中国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不是从“视频”、从活的画面得知,而是文字,是课本。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奥运近在眼前的一次,是2008年。当时我正读大三,赛前数月火炬手就在各个城市间奔跑传递,点燃了我们无数年轻人的心。我记得当时我们都自发地在自己的QQ头像旁燃起小火炬,默默护佑火炬前行。
到8月8日晚上,宿管阿姨早早搬来一台大彩电,摆放在校园宿舍楼前的花坛上,并在空地上摆满座椅,还有西瓜和零食。到了8时,同学们围在电视机前,或坐或立,手舞小红旗,还有人脸上额上贴满国旗图案。
1984年,那时全中国的电视可能都还没普及。2008年,中国人收看奥运、参与奥运、享受奥运,与全世界人们已经完全没有了差异。
这是时代的巨变。
1984年,以及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眼中的奥运,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它被赋予很多体育之外的意义,运动员背负的是国家荣誉,我们观众满腔注入的也是对他们的殷殷期待,每到中国身影出现在夺冠时刻,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2008年,我们同样对中国运动员满怀期待,不同的是,这一年,我们除了在民族自尊心得到极大满足之外,更多了一种民族自豪感。我们仍旧希望得到更多金牌,但在夺金之外,我们也学会了欣赏比赛,欣赏中国运动员之外的外国明星的表演。中国运动员在我们心目中依然是“民族英雄”,但我们的偶像清单里,也有了更多外国体育健儿。
时代向前,这个趋势更加明显。
2012年,“奥运”在我成了一项具体工作。那年我进入浙江一家媒体工作,参与了奥运报道。我记得8月1日凌晨,叶诗文要参加女子200米混合泳决赛,我们很多媒体记者凌晨时分赶到一间20平方米大小的包间内,与叶诗文的爸爸叶青松、叶诗文的启蒙教练魏巍一道,共同见证了叶诗文再次夺冠。
责任意识和娱乐精神,在这一年得到了双重淬炼。
明天,里约奥运启幕,让我们带着更多元的心态来关注它吧。(作者为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