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信息滥用
何时能止
□梅明蕾
前几天,面馆够多的我家附近又新开了一家牛肉面馆,照例的鼓乐齐鸣、花篮盈门的开张仪式不说,更有少见的优惠一连数日吸引了众多食客,大有将周围的几家老店挤垮的架势。
促销的优惠具体说来是:买一碗13元的牛肉面,送手机话费10元,外带价值2元的一瓶矿泉水。算下来,基本就是一元钱一碗牛肉面了。我去试吃了一次,牛肉面货真价实,味道也说得过去。据称这样的“做活动”还会延续几天。
优惠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店方要求顾客分别在充话费和送矿泉水的两张纸上写清楚自己的名字(充话费自然还得写清手机号码),自然,我们都心甘情愿地留下了自己的私人信息。
我为店家做了点粗略的盘算,像这样全天候的营业,并辅以如此的优惠力度,每天少说也要送出上万元。加之上十天的“做活动”,十万八万的亏损靠得住。这样的一笔支出,类似牛肉面的小本生意,又要多长时间才赚得回,况且还要考虑到“活动”结束,生意回归平淡的正常日子。
但商家岂会做赔本的买卖。食客不是已经留下自己的私人信息嘛,信息有价的当下,处置这些信息的权力实际上已经让渡给了店方,拿此作何营生只是老板的自由了。
我这样的推测并不需要任何想象力,因为这就是当今社会的现实。我的一位朋友最近买了一套房,之后便陷入了无日无之的信息骚扰中而不能自拔。他每天接到的来自装修公司、建材公司及其业务员的电话不计其数,正常生活都难以为继。这样的状况略加分析即知端倪:售楼部将其私人信息转卖给了装修公司,装修公司又将其卖给了有业务联系的建材部门,这些信息最后到了满天飞的业务员手中,我所描绘的景象自然而来。总之,当私人信息绑定了一个长长的利益链后,那些信息提供者便别无选择地成了唐僧肉。
私人信息有价,早为商家所知。私人信息的获取,则日益走向五花八门、肆无忌惮。公开盗取之外,又出现了以小恩小惠骗取的所谓“签到有礼”,即打着各种活动的名目,许以一个水杯、一支笔、一条毛巾等小物件,换得白纸黑字的“签到”,私人信息也随之流失。
当然,也有私人信息被用之有道的例子。网上购书,多少会显现自己的阅读偏好,书商可能会据此向你推送更多读物。偶尔的一次服装订制,会令有心的商家存留下你的身形尺寸,从而向你推售更合身的衣装。这与上述的行径完全是两回事。
公私分明,群己两清。私人信息被如此滥用,虽早就不成其为新闻,但情况发展到如此地步,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则不能不引起全社会关注。个人的好自为之是必要的。此外,类似事情的管理到底应归口到哪个部门?能否就私人信息的获取和使用立下更适用的规矩?违规者应得怎样的处罚乃至惩治?如此等等,是到了作出回应的时候了。(作者为武汉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