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杨长大了
汪洋
昨日400米自由泳决赛中,孙杨痛失金牌,赛后抱着记者哽咽失声,令人动容。
可以说,至少在这一刻,我们内心都会觉得,金牌的重要性真的在其次了。孙杨身上所表现出的某种“新东西”,让我们看到了超越金牌的巨大价值,更值得说道说道。
我们都知道,孙杨这些年话题缠身,他曾经因无证驾驶而被开除出队,曾经因耍大牌、四处捞金而被各方视为“坏孩子”。人们始终关注他,溺爱他,却又被他的种种出格行为弄得摇头。人们心里在期盼,这孩子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长大?
直到昨日,当我们看着镜头里的他,大伙会突然感受到,孙杨长大了。
“我前面游慢了,是我自己没有做到最好,是我的问题。我觉得很对不起大家,对不起到现场来看我比赛的父母,让大家失望了。”哭过之后,他这么说。这番话可以看做他“情绪失控”的注脚。没能拿到金牌,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问题,他没有怨天尤人。他觉得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喜欢他的中国观众,这都说明他有了成熟的共情能力。
昨日还发生了一个插曲:他的对手、澳大利亚选手霍顿赢了金牌还不饶人,揶揄孙杨是“兴奋剂选手”。难能可贵的是孙杨的反应,他明显很克制,答记者问有理有节,“这是澳大利亚人的小伎俩。每一位能够来到奥运会的选手都应该受到尊重”。
种种细节表明,孙杨既对胜利有着无穷渴望,保持着旺盛的激情,同时他身上又增加了明显的沉稳、成熟而自信的特质。
新浪网昨天做了一个调查,问人们如何看待孙杨400米自由泳无缘卫冕,我查看了一下投票结果,选择“理解,奥运不止为冠军”这一项的,达到总投票人数的一半多。在孙杨的新浪微博下方,我还看到至少有90万网友留言,他们纷纷对孙杨表示安慰,将虚拟的鲜花和掌声送给他。
这说明我们广大国人对待运动员、对待金牌都趋向于更加成熟、包容的心态。没有人指责孙杨的“人品”问题,数落他“咎由自取”,反过来说明了“我们”的素质也在大幅提升,“我们”也更加成熟。
所有这些,都是比金牌更金贵的东西。
(作者为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