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恐怖电影”为何那发达
2016-08-16 09:04:00 来源:长江日报

·文化符码·日本传统里,山川树木,世间万物具备某种神奇的灵性,这是早期自然崇拜的结果,进而形成了日本固有的文化观念

文/张斌璐

今年在日本上映了一部电影,听名字就令人毛骨悚然,叫做《贞子大战伽椰子》。影迷们绝不陌生,“贞子”是电影《午夜凶铃》里女鬼的芳名,而伽椰子则是《咒怨》里的怨灵。这两部电影,是日本恐怖片代表作,其中鬼魂索命的镜头堪称经典。现在的这部新片,将两大女鬼放在一起,确令恐怖片的爱好者们有所期待。

说起日本电影,恐怖片占据重要部分,以至于“日式恐怖”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模式。日本早期的电影大师,就开始以鬼魂的形式来讲述故事。沟口健二《雨月物语》里借艳鬼诱人来揭示浮华空幻,新藤兼人《黑猫》借厉鬼害人来讲述人鬼情感,而小林正树的《怪谈》更在放映当年引发轰动,虽然电影形式恐怖骇人,但其中展示的艺术丰富性不仅仅是“恐怖”二字所足以说尽的。这些日式恐怖电影,同很多粗制滥造的“为吓人而恐怖”的电影,不可同日而语。

为什么在日本的文化里足以形成这样的恐怖形态呢?事实上,日本的文化从古典时期开始,其世界观就是一个人鬼并存的世界,包括自然界的各种妖怪精灵。在日本传统的戏剧“能”里,鬼魂的现身暗示人鬼的对立,是戏剧基本结构中的一个部分。包括那些古代战死的人物,其英灵始终在世间游荡。在日本神道教的传统里,山川树木,世间万物都具备某种神奇的灵性,并和世界产生关联,这是早期自然崇拜的结果,从而形成了日本固有的文化观念。

等到佛教介入以后,日本文化中形成了“此岸”与“彼岸”之间的对立,日本文化在强调“彼岸”世界的同时,更为注重的是“此岸”世界。这样一来,日本的文化艺术里,那些精灵和鬼魂并非安安静静地置于彼岸等待超度,而是经常会现身在人世之中。作家小泉八云有一本书名叫《怪谈》,专门记载了各类妖怪,上文说到的小林正树的电影也正是由这本书所改编而来。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歌川国芳、鸟山石燕等也绘制了大量和鬼魂相关的浮世绘作品,至今依旧存留。

明治维新以后,幕府将军奉还权力,天皇制度得到存续,日本文化的基本根基并没有得以颠覆。相反,在传统根基之下,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现代性文明。这里面一方面包括饱含后来军国主义因素的武士道精神,同时也将神道教与日本佛教等固有的世界观得到了传承。因此,日本文化常常呈现为一种颠倒的、紧张的形态,一方面具备人性的温情,但也不乏鬼气森森的恐怖,有文章将其称为“日式哥特”,也颇有见地。

在日本式的恐怖文化里,所呈示的是一种独特的生命态度。到了二战以后,经历原子弹轰击的日本再度获得重建,其恐怖文化又获得了一层末世的色彩。所探讨的主题不仅仅是人和鬼之间的关系,又增添了关于生存和毁灭的探讨。包括六十年代的“哥斯拉”系列电影到新世纪的“大逃杀”系列,像启示录一般,追寻世界的存与灭之间的哲学价值,而这些都构成了日本式恐怖文化的现代形象。尽管诸如《咒怨》这样的电影不限于日本观众才能得到欣赏,但是只有真正深入日本恐怖文化精神的内部,才能够在恐怖之外,看到属于日本民族性的独特之处。

张斌璐文学博士,目前从事文化和文学批评。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