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行记·这跟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并不直接相关,而是直接取决于你是否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式
文/周玄毅
定义,是思维能力最集中的体现。东西放在面前,你、我知道是什么,可是很少有人能说清它“到底”是什么,也就是具有什么样的“本质”。这跟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并不直接相关,而是直接取决于你是否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式。
举个简单的例子:“桌子”是什么,似乎谁都知道;可是“桌子的定义是什么”,似乎又很难讲。因为前者的要求是你能认出“这是一张桌子”,后者的要求却是你能给出一个思维的框架,让我们用以衡量天地万物,符合的就是桌子,不符合的就不是桌子。二者的难度,简直就是用软件和编软件之间的差别。
定义是一个很牛的能力,不过定义虽然难,却并不是没有章法可循。分析事物的本质,也是有“套路”的。
第一个套路,是做减法。本质之于事物,就像面筋之于面粉,你把面粉包在布袋里放在水龙头底下冲洗,洗着洗着洗不下去的,就是面筋了。同样,你把事物的各种属性拿来做减法,减着减着减不下去的,再减就不是这个东西了的,那就是本质了。
如你把“桌子腿”想象成面粉,水冲掉这一属性,剩下的“面筋”是什么?是功能。什么功能?支撑。只要有支撑,就算是自己支撑自己的木头墩子,也可以当成桌子用;如果没有支撑,孤零零一块面板,只能放在地上当垫子。所以,“支撑”,就是桌子的一个本质属性。
第二个套路,是追反例。按培根的说法,这叫“接近中的缺乏”,也就是“特别像,但却并不是”。具体来说,当你要定义A事物的时候,最要追问的是:“什么东西最像A,却又不是A?”。这种反例,在定义一个事物的时候能够提供非常重要的启发。
还是拿桌子来说,你想想,“什么东西最像桌子,却又不是桌子?”或者说,什么东西跟桌子的功能一样,但却没人觉得它是桌子?比如说摄影用的三脚架吧,它甚至比桌子站得更稳,但是显然它跟桌子没什么关系。那么,三脚架比桌子差了点什么呢?——面板。桌子至少得有一个面,否则就只是架子。这就是关键了,因为,既然一个特别像桌子的东西,只是因为少了它,居然就不是桌子了,这就意味着,这东西一定是桌子的本质属性。
第三个套路,是问用法。“用法”之所以关键,是因为这才是人们定义事物时背后的真实逻辑。明面上说,我们似乎是按照从本质到现象的方式看待世界,也就是心里先有A的概念,再看到“这东西是A”。其实真正的逻辑并不是这样,我们是先说“这是A”,然后再琢磨“A到底是什么”。顺便说一句,这也正是为什么任何定义都是不完备的,因为生活中自然涌现出的“用法”才是概念的核心,而任何定义,都不能涵盖所有活生生的用法。
比如说,世界上本来无所谓“桌子”,吃饭的时候你需要地方放碗,就有餐桌;写作的时候你需要地方放纸,就有了书桌;拜神的时候你需要地方放祭品,就有了供桌,诸如此类。发现没?是先有桌子的功能,才有桌子这个东西;是先有“放置”的需求,人们才开始思考“用于放置的物品叫什么”这个问题。进一步说,无论支撑还是面板,都是为了解决“没地方放”的问题,都是从“放置”中延伸出来的。
所以,当你从“用法”的角度思考桌子,才算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因为归根到底,桌子就是“被当成桌子使用的那种东西”,这虽然不符合定义的基本格式(被定义的概念不能出现在定义之中),但却是语言背后真实的生活逻辑。
总之,做减法、追反例、问用法,是下定义的三个套路。看起来很简单,却是很多高明的思想者的基本功。所谓一语中的、看问题抓本质,翻开底牌看看,大多数时候,无非都是这三套方法综合使用的结果而已。
周玄毅青年学者,武汉大学辩论队总教练,行深辩论,偶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