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报的是:一团和气灯,和合二圣灯,三阳开泰灯……”9月2日下午,江汉区红领巾学校小剧场里,三(4)班的学生正在表演京剧《报灯名》。从二年级开始,这个班的孩子每周都有一节京剧课,跟着老师学习唱、念、做、打。现在,孩子们成了“小票友”,唱起京剧来有模有样。
教这些孩子们唱京剧的是学校艺术团老师张林新。去年9月,学校成立了京剧社团,每周三下午3时到4时,张林新雷打不动来到学校教孩子们唱京剧。张林新读中学时曾学过6年京剧,唱戏、拉二胡样样精通。一年下来,孩子们学会了《我家的表叔》《报灯名》《智取威虎山》等京剧片断。
在学校今年举行的元旦艺术节上,三(4)班的同学们化上妆、穿上戏服,登台演唱了这段《报灯名》,惊艳了台下的师生和家长,被选为最受欢迎的节目。
虽然只是每周一节课,同学们还是体会到了什么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咬字、唱调、身姿,看似简单的每一个小细节,同学们都要练习很久,做到举手投足都有京剧韵味。打底、描眉,登台之前,每个小演员们光化妆和换服装就需要半个小时。
虽然辛苦,同学们还是学得很起劲。女生朱嘉妮说,她从京剧中学到了好多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学唱《报灯名》之前,老师就会先跟我们讲解唱词中‘五子夺魁’的由来,还讲了‘六国封相’的故事。”管邦亦说,以前对京剧完全不了解,既听不懂唱词,也分不清演员们演的是什么角色。“通过学习,我现在一眼就能分清黑脸、红脸的是好人,白脸的是坏人。”
一年下来,孩子们都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彭子茹觉得京剧词句优美、唱腔独特,一招一式都见功夫。“我明白了梅兰芳大师为什么花苦功练眼神了。”
王超英当过这个班两年班主任,她感觉到,孩子们学京剧前后变化特别大。“现在的孩子们比较娇气,但学过京剧以后精气神就不一样了,不怕吃苦,训练非常认真,回家了还主动复习。”
马梓琳的妈妈讲述了一个女儿的小趣事。后襄湖公园里,经常有一群老人在亭子里唱戏。一天,马梓琳去公园玩碰到,听得很入迷。爷爷奶奶们停下来休息的时候,她说她也会唱京剧。“票友”们很惊讶,都让她来一段。和着音乐声,小姑娘大大方方唱起了《报灯名》和脸谱歌。有板有眼的样子让大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刘昕子的家长说,学了一年京剧,女儿已经爱上了这门中国传统艺术。在家时,女儿会把戏服穿在身上,给家人表演,教弟弟练唱。“在孩子的影响下,现在我们也能哼唱几句了。”京剧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她希望孩子们在学唱京剧中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江汉区红领巾学校三(4)班的师生合影记者彭年摄
演出前,同学们上妆记者彭年摄
记者刘嘉
老师
寄语
京剧老师张林新:
京剧被誉为国粹,其内容大多是中国历史故事,宣扬刚正不阿,惩恶扬善,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唱腔圆润清脆,厚重飘逸。少儿时期是学习京剧的最佳年龄,学生不仅能逐步获得舞台表演经验,而且在文学、历史、音乐、美术等各方面也会受益不少。
班主任张可:
我们班的孩子们从红领巾学校开始了京剧的启蒙,他们由此喜欢上京剧表演,更明白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希望孩子们能持之以恒,进一步地探索京剧之魅,展现国粹之美。
小演员们在演出间隙也不忘练习基本功
记者彭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