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音速喷气机的飞行高度是7000—13000米
超音速客机的飞行高度是l3000—18000米
平流层
距地球表面高度11000—80000米
对流层上面,气流主要表现为水平方向运动,对流现象减弱,又称“同温层”。这里基本上没有水汽,晴朗无云,很少发生天气变化,适于飞机航行
在大气边界层至对流层范围内,存在稳定和有序的水汽输送通道,称为“天河”。
通过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实行空中调水,改变云水资源在两个流域间的转化,增加黄河流域的降水量,有效改善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现状,实现地表和河流水资源优化分配,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这种天基跨流域调水新模式被称为“天河工程”。
“天河工程”是什么
黄河流域
3
2
长江流域
1
距地球表面高度平均11000米
改变云水资源在两个流域间的转化,以增加黄河流域的降水量
把一部分落入长江流域的降水截留在或诱导到黄河流域,实现空中调水
利用三江源区天然的水汽输送格局,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对流层
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层,空气的移动是以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为主的对流运动,叫做“对流层”。它的厚度不一,其厚度在地球两极上空为8000米,在赤道上空为17000米,是大气中最稠密的一层,总质量占大气层的3/4还要多。由于90%以上的水汽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云、雾、雨、雪等众多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大气边界层
距地球表面高度300—1000米
指靠近地球表面、受地面摩擦阻力影响的大气层区域。大气流过地面时,地面上的各种粗糙元都会使大气流动受阻,这种摩擦阻力由于大气中的湍流而向上传递,并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达到某一高度后便可忽略。此高度称为大气边界层厚度,它随气象条件、地形以及地面粗糙度等变化。
整理/周炬
制图/陈昌
“‘天河工程’一旦成功,有望实现跨区域空中调水,构建南水北调‘空中走廊’。”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在“天河工程”论证启动会上说。
“天河工程”论证启动会暨第一次专家组会议9日至11日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该科研项目由清华大学与青海大学联合团队主持,旨在科学分析大气中存在的水汽分布与输送格局,进而采取人工干预手法,实现不同地域间大气、地表水资源再分配。
王光谦告诉记者,观测结果显示,在大气边界层到对流层范围内存在稳定有序的水汽输送通道,可将其称为“天河”,基于大气空间的跨区域调水模式就是“天河工程”。
“我们首先将通过对大气中水汽含量及‘迁徙’路线的监测,掌握水汽‘迁徙’规律,并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人工干预,解决北方地区地表水资源短缺的局面。”王光谦说。
权威监测报告显示,近30多年来,黄河、海河、淮河三大流域径流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25年我国北方将有可能面临物理性缺水。作为国家重要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方地区缺水问题,但西线工程由于海拔较高、地形复杂、生态脆弱等原因,尚处于论证阶段。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主任包为民认为,“天河工程”及未来南水北调“空中走廊”的构想,有助于实现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效益最大化,促进全国特别是北方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天河工程”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地区分别增加降水25亿、2亿和1.2亿立方米,中远期有望实现每年跨区域调水50亿立方米,大约相当于350个西湖的蓄水量。
“天河工程”团队成员、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常务副院长魏加华介绍,“天河工程”团队现在已经开展了云监测卫星及星座初步论证、地面实施系统初步构想,针对云水资源监测需求完成了有效载荷需求分析及卫星初步方案,开展了采用火箭、导弹实现中远程人工降雨实施方案的研究。
据新华社
近期目标:在三江源、祁连山、昆仑山三个天河工程基地分别增加25亿m3、2亿m3和1.2亿m3的降水量中远期目标:实现跨流域调水50亿m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