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依旧》再忆开国总理
2016-09-24 11:03:00 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耿愿

上月,41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海棠依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最高收视率破二,豆瓣评分7.7分,实现了收视口碑双高。本月31日起,该剧将于湖北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以6集连播的形式二轮播出,昨日,该剧总策划罗援将军、导演陈力、编剧张法纯、主演孙维民、黄薇齐齐现身武汉,揭开了该剧成功的秘密。

重在展现工作和生活细节

《海棠依旧》改编自周恩来侄女周秉德所创作的回忆录《我的伯父周恩来》,以西花厅为叙事的出发点和连接点,讲述了周恩来总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逝世前近27年的感人故事与经典瞬间。

为伟大人物立传,必定要讲述其历史贡献。明知万隆会议途中暗藏风险,但为了拓展新中国的外交局面,周总理毅然前往;苏联专家撤走后,为了造出我们自己的原子弹,周总理顶着压力坚持大力支持科研工作……周总理身处其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他的丰功伟绩均有叙述,但《海棠依旧》并未走进编年体式重大题材传记作品模式的窠臼,而是重点展现了周总理工作和生活上的细节。

比如在电视剧开篇,周总理无意中发现中南海的一名花匠有异常,立刻下令调查,最终查出这名花匠是潜伏已久的特务,一个细节就刻画出了周总理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在反映抗美援朝的章节中,也未过多着墨周总理的政治决策,而是选择了周总理投身人民群众,为前线战士炒面的一个细节。

编剧张法纯花了3年时间,才完成了剧本的创作。他说6年前,自己也曾在热播剧《延安锄奸》、《江南锄奸》中看到了不少描述周总理早期生活的情节,但后来看到《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发现很多细节此前都无人提及,“以前我们更多是从工作方面了解周总理,而那本书却在反映他的生活”。看完这本书,张法纯的创作激情瞬间被点燃了,“我觉得完全有必要创作一部有别于传统视角的作品来向周总理致敬。”

人物关系以“情”来联结

在真实展现历史进程的同时,《海棠依旧》还将镜头对准了周恩来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澜。张法纯表示,剧中,周恩来与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叶剑英等人的革命情谊,到其与夫人邓颖超的伉俪情深,再到与亲人的骨肉亲情,所有的人物关系均以情来联结。

走进伟人的情感世界,这样塑造出的周总理自然是多面、立体的形象。剧中,八婶母从老家赶到北京看望周总理,周总理端出一碗馄饨充满歉意地让八婶母尝尝,只因40年前的一句“八婶母请你吃馄饨,等你出息,回来请八婶母吃”。可深深爱着家人的周总理,对亲属的要求却近乎“苛刻”:弟弟周同宇身体不好,周恩来让他提前办理退休手续,并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作为补贴;侄子尔辉在京工作,希望把女朋友调来解决两地分居问题,不想徇私的周总理动员尔辉回老家;侄女周秉建完全通过正当手续入伍参军,他却让她脱掉军装回草原当牧民……这些看似家长里短的情节,却成为“家风家教”的生动教材。

剧中还多次展现了周总理戴袖套的场景。周恩来的饰演者孙维民提到,那双袖套是八婶母临终前缝制的,周总理一直戴着它,既是对亲人不能忘却的纪念,更体现了他的廉洁与俭朴,“作为领导人,周总理肩负着国家重任,但他又是如此的接地气:他始终生活在人民群众当中,是一个与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知心人。”

“海棠”营造审美意境

《海棠依旧》的名字取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导演陈力曾执导过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她说仅从片名来看,就知道两部作品截然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棠依旧》这个名字就为全片的审美追求奠定了诗意的基调。”该剧开篇,就颇为扣题地描述了周总理和邓颖超在海棠树下吟《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既象征了周总理和夫人的永恒爱情,又象征着共和国初期的欣欣向荣。而后在不同场景中出现的海棠花,又构成一种对时代环境变迁的诗化隐喻。例如,在开国大典前领悟毛主席“把今天的建国,比作雨中的海棠”;在“文革”风雨摧残下痛感花自飘零;在病中陷入落英缤纷的无限感伤……周总理的万般思绪都寄寓在了海棠这一意象当中。

此外,贴合时代背景的歌谣的穿插使用,也强化了作品的诗性美学特征。例如,周总理在视察灾区时领唱《我们走在大路上》;在病榻上和邓颖超、叶剑英一起听《长征组歌》;在弥留之际与邓颖超共同吟唱《国际歌》……歌曲配合画面营造出美感,让全剧弥散着浓郁的抒情意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