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全
记者蔡欣星摄
记者蔡欣星
武汉的高温天,把人蒸烤得没一点精神。每天早晨,52岁的胡家全就站在花楼街只有几平方米的铜货铺门口,看看报纸,跟老街坊聊聊天,中午12点一过,店铺就会关门。“夏天基本没什么生意,现在也没什么人买铜器了”。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胡家全的铜货铺。胡家全说,他们一家几代人都是打铜匠,这家名为“胡祥兴自造铜货作坊”的铜货铺,是武汉为数不多至今仍在打铜的店铺。
铜货铺从伯父的伯父传到他手中
胡家全之前,是他的伯父胡昌桃经营此店。店名中的“胡祥兴”,是胡昌桃伯父的名字。胡昌桃1983年从消防器材厂退休接手这个店。
胡家全说,伯伯纯粹因为喜欢铜器才经营这家店铺,“他有退休工资,完全不愁生计”。父亲负责打铜,兄弟俩一个经营,一个供货。“上世纪80年代生意还是不错的,铜器也比较贵,当时一个暖手壶都要30多块钱。”
2013年伯伯胡昌桃去世,店铺交由胡家全打理。“我们家很奇怪,都是侄子继承店铺。”早年胡家全在新明灯具厂工作,1997年灯具厂被合并,父亲年纪也慢慢变大,他重拾打铜技术,跟着父亲一起在家打铜供货。
胡家全是家中四兄妹中的老幺。出生时,母亲说他一来家里的人就全了,因此取名家全。随着伯父和父亲相继离世,他也成了家里目前唯一会打铜的人。
胡家全的铜货铺里,完整地保留着打铜需要的各种工具,把只有几平方米的小店堆得满满当当。锤子就有二三十把,打铜的铁砧年龄比胡家全还大。“现在打铜基本都是10月以后开始,直到过年。上半年太热了,不打”。
病人特意找他买铜器
小时候打铜,胡家全手上留下煤灰烫伤的印痕,至今清晰可见。他说,以前的铜料不比现在,不仅杂质多,纯度较低,而且只有很小一块,为了把铜料打薄一点、大一点,经常要捶打几个小时,“每次都是在炉子上把铜料烧红、变软之后开始打,如果冷却变硬了,就继续烧,然后再打,不停重复,一块10厘米长的铜片打成15厘米长,至少要两个小时,如果薄厚打得不均,还会把铜料打破”。
如今上好的红铜铜料纯度可达到99%,而且大小均有,不必再像从前那样反复捶打,而铜器的整体质量却无法与过去相比,因为打铜需要的温度超过1000摄氏度,现在的煤,烧不出那么高的温度。胡家全说到这些,倒是释然,“毕竟现在都不用煤了”。
胡家全的铜货铺里,除了日常用的锅、碗、暖手壶,还有他去年打的一组供器,打了半个月才全部完成。“都是些生活用品,谈不上什么技术,耐得住性子就好。”胡家全说,自家用的一些生活品,也都是铜制品,自己打的。
一上午的营业时间,只有一位大爷来询问铜锅有没有稍微小点的,胡家全说,成品都在这儿了,没有小的,除非重打。考虑到价格,大爷最终还是放弃了,胡家全说,现在买铜器的人少,即使专门按客人的意思订做了,客人最终也未必会要。
在花楼街上,离胡家全的铜货铺大概100米的地方,还有一家李记金属店经营铜货,店主李师傅打了几十年的铜。
“不锈钢、铝制品的东西多了,而且都流水线生产了,谁还来买铜器。”李师傅说,曾经想过打造些精致的铜器收藏品,也许会有人愿意收藏,最终无奈放弃,“客人要求太高了,我们这些做铜器生活品的,达不到。”李师傅说得很坦诚。
如今这两家店,是这条打铜街上仅剩的两家仍在经营的铜货铺,也只有些上了年纪的老武汉,才知道花楼街上曾经的打铜巷盛极一时。
虽然买铜器的人少,但胡家全没想过放弃这家店。一些患有白癜风病的病人,常常是特意找到他们买铜器。因为患有白癜风的病人体内缺铜,用铜壶烧水,铜锅炒菜,可以补充体内的铜,铜器生活品,必不可少。“还有一些中药店,会买铜制的药盆碾碎药材,因为铜的稳定性好,不会氧化生锈。”胡家全说,在他的店里,卖的最好的就是暖手壶,这种古老的暖手器具许多中年人喜欢,“一个暖手壶260多元,来买的都是家境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