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万建辉)继刘慈欣之后,中国女作家郝景芳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昨日再摘“雨果奖”,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看过《北京折叠》,这是一部艺术上很有想法,同时又有较强科幻性的作品。
郝景芳,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现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项目主任,已出版多部科幻作品。在《北京折叠》中,北京被分为三个空间,土地每24小时翻转一次,不同空间的人在这片土地上轮流生活。
李敬泽说,科幻文学是现代科学、现代工业、都市生活的产物,它一开始就是与都市经验相伴随的。同时科幻文学在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是小众门类的文学,像刘慈欣这样走向大众的科幻作家是特例,但科幻文学在中国有广阔发展前景。
郝景芳获奖的消息传来,刘慈欣正在上海举行读者见面会,他第一时间表示了祝贺。他说,现在中国的科幻作品受到世界读者的关注,“跟整个国家的发展有关系。科幻是一个国家整个实力的晴雨表。世界上哪个国家成了一个强国,科幻的重心都会转移到那个国家去。美国科幻文学发展到现在,因为读者老化等原因,渐渐失去活力的迹象,至少不再是科幻的黄金时代,美国科幻界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巴基斯坦等其他国家的科幻作品。”
刘慈欣称赞郝景芳,“《北京折叠》写得很好,她有一个别的科幻作品没有的特点,她把我们主流的科幻题材,常见的科幻题材洒上了一层很诗意的阳光,既有古典的味道,也有现代、前卫的感觉。”
李敬泽告诉长江日报记者,郝景芳看起来是一个文学新人,实际上她拥有很长期的写作积累,并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以郝景芳为代表的一代中国作家,一开始就站到世界文学的平台上写作,他们正在成功进行对世界文学的逆袭。
人物>>>
原以为她会保送北大中文系
却考上了清华物理系
网上有篇网文,《白天是清华金融女,晚上是宇宙学女神,一枚清华“学渣”的逆袭史》,这两天被刷了屏。
2002年,郝景芳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但她有点特别,不太关注青春与疼痛,而是一开始就关注科幻题材。同学们本以为她会凭借着新概念作文一等奖保送到北大中文系,没想到她却考取了清华物理系。
她从高三起就爱看科学和哲学,看爱因斯坦文集,薛定谔写的宇宙真实性和个人自我意识的关系的文章,“感觉就像被闪电击中了一样”。
她关注宇宙、量子力学、人的自我意识、世界的真相假象;也特别喜欢看哲学家们写的关于人、自我、人类意识等这一类的书。她写作时会假想一个世界,然后去推理:在这样一个世界,应该怎么样,人会做出什么,下一步会怎样,她关注逻辑,她一定要把逻辑推通了,再往下写。
“我自己比较热衷于写社会制度,我喜欢假想一个不存在的国家,类似于《镜花缘》的。我以后还会写别的制度,可能跟我们的现实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和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映照和联系”。
从2006年起,郝景芳写下一部长篇科幻《流浪苍穹》,两本短篇科幻小说集《去远方》和《孤独深处》。此次雨果奖获奖作品《北京折叠》,收录在《孤独深处》中。
相对于刘慈欣的宏大叙事,郝景芳的作品更关注个体、人心,她自认应归为“无类型文学”。“这是一种模糊的文学形式:它关心现实空间,却通过虚拟空间来表达,以现实中不存在的因素讲述与现实息息相关的事。它真正关心的并不是虚拟世界,而是现实世界。或许可以把这种小说叫做虚拟现实小说,和当前很红的VR有些类似。”
《北京折叠》是“生活所见”,故事源于郝景芳“住在北京城乡接合部”的经历。她透露,有一次她工作忙得没有时间吃饭、喝水,看着窗外,天黑了下来,她突然有一种因为荒诞感而引起的伤感:“无论我怎么书写这个世界的荒诞,我还是在这个世界中貌似严肃地活着,并为此忙碌。”她租住的北京北五环外,楼下就是嘈杂的小巷子、小苍蝇馆子和大市场。“有一些人是可以藏起来的,藏在看不见的空间。有了这个暗黑的想法,当然可以把某些人群永远藏在地下。”(记者万建辉)
获奖作家郝景芳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