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编钟调音,刘佑年一干就是20多年。他打磨了上千个编钟,往往因为一瞬一秒的误差,他要做上万次的调音测音。把音准从95%努力提高到99%,他说:自己这半辈子,就做这一件事。
9月21日上午,在东西湖区将军路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调音车间,59岁的高级工程师刘佑年拿着木槌,为刚刚复制完成的一套曾侯乙编钟进行调音测音。这套由64件大小钟组成的精仿曾侯乙编钟,即将发往山东烟台,在那组装成第一台可以移动演奏的编钟。
“金耳朵”辨别出常人无法听到的音准
编钟调音简单地说,就是用砂轮机磨掉钟体内壁多余的材料,把好听的乐音磨出来。辨别音准,普通人能听出哆、来、咪。国内最优秀的行家被称为“金耳朵”,能听出“哆”与“来”之间的1/10。刘佑年调出来的编钟,经仪器检测,也能达到这样的准确度。
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编钟出土,千古绝响举世皆惊。随后全国掀起一股复制编钟的热潮。1989年,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成立编钟工作室。1992年,机械制造专业出身的刘佑年走进编钟工作室,开始了为编钟调音之路。
“要把编钟做得形似并不难,而要与原编钟的发音一模一样,非常难。”刘佑年介绍,古人用“陶范法”铸造了编钟的外形,它的内在音符是工匠用耳朵听出来、用石头磨出来的。遗憾的是,古人没把“怎么磨”这项技术用文字记录,传承后世。特别是曾侯乙编钟,在几千年前就实现了“一钟双音”的伟大创举,这种复制难度极大。
很多人吃不了苦中途放弃,他坚持了下来
经成千上万次试验,刘佑年和同事们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分的最佳配方,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他设计了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
为提高操作技术,他没少吃苦头。每个钟体轻则两三公斤,重则数百公斤,打磨过程中,先要调整好钟体姿态,调音师拿着砂轮机,磨一阵,用机器测量一下,再磨一阵,再用机器测量,直到磨出符合标准的乐音。
操作车间里,砂轮机摩擦钟体的声音震耳欲聋,铜粉也四处飞散。刘佑年说,这么多年来,每次走出车间,人的眼圈都是绿色的。铜粉粘在身上,奇痒无比,和汗水混合,皮肤上就长满红疙瘩。很多人吃不了苦,中途放弃了。
24年的坚守,让刘佑年拥有一双“金耳朵”,形成了“音反射”:声音一出来,他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要打磨哪里,什么角度打磨,打磨到什么程度。
“工匠精神”贵在坚守,积累进步是法宝
1997年香港回归庆典时,在世界著名音乐家谭盾的指挥下,刘佑年所率团队复制的“曾侯乙”编钟,奏响了“天·地·人”乐章;2000年1月1日,由刘佑年调音的中华和钟在北京太庙敲响。今天,在“鸟巢”的对面,有一套高约16米的巨型编钟,从北京奥运会开幕至今,全世界的游客都可以在这里目睹中国青铜编钟的风采,它也出自武汉。
20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青铜打击乐器国家标准由工信部正式发布。上面5个个人署名,刘佑年排在第一个。
目前,在全国许多著名旅游景点、博物馆、音乐学院、专业乐团等弹奏的编钟均出自刘佑军和他的团队之手,而他“复活”的全国各地的编钟年代从商周至清代,跨越3000多年历史。
去年,刘佑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说,“工匠精神”贵在坚守,“今天一定要比昨天做得更好一点,积累下来,就是了不起的进步!”
(文/蒋太旭胡剑图/刘斌)
20多年就做一件事编钟调音练就“金耳朵”
刘佑年:为一瞬一秒误差做上万次测音
开栏的话
全力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需要一大批爱岗敬业、技艺精湛、吃苦耐劳、守正创新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广大职工中掀起学习和践行“工匠精神”热潮,按照全省开展2016年“荆楚工匠”选树活动的通知要求,市总工会联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武汉广播电视台在武汉地区开展2016“大城工匠”选树活动。今日起,本报开设《大城工匠》专栏,陆续宣传一批先进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