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耿珊珊实习生朱丽兰)昨日,首届海峡两岸反恐对策及公共安全防控机制研讨会在汉举行。会议透露,截至2015年2月底,两岸依据《司法互助协议》进行的互助业务已逾3万件。
研讨会经教育部批准,由武汉大学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主办,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承办。来自台湾10余所大学的30余位法律界专家学者和武汉50余位法律界人士围绕两岸反恐政策进行交流互动。
“巩固两岸关系不仅需要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而且也离不开学术上的探讨。”一开场,亚洲犯罪学会副主席、台湾犯罪学学会理事长、中正大学副校长杨士隆就表示,在刑事犯罪中,反恐已是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共同课题,特别是海峡两岸犯罪及刑事司法协助的现状和解决方式,有很大发展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主任蔡学恩介绍,今年1月《反恐法》正式出台,它不仅对什么是恐怖主义、什么是恐怖活动进行了更加明确的界定,还为专业部门以及群众参与反恐提供了法律依据。
“建议两岸借鉴欧盟建立旅客姓名记录的做法,可以很好地预防恐怖行为。”台湾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副教授张福昌提到,为应对反恐,从2007年起,欧盟建立了旅客姓名记录系统。这一做法效仿了美国在“9·11”袭击后实行的采集“乘客姓名记录”信息方案。
据了解,该系统将乘客个人资料分为19项,如其他同行者、旅行行程、旅行社等信息,都在起飞前24小时至48小时进行收集,这份资料可储存13年之久。该系统可通过获取订票人的详细资料,杜绝恐怖分子的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