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颗小行星 以中国元素命名
2016-10-05 05:35:00 来源:长江日报

近日,中国地区广播电视技术上的奠基人之一、上海市天文学会会员何允收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公告:2006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编号2006HY20),被命名为“何允星”,以表彰其在专业领域的突出贡献,以及对天文事业的支持。得知消息后一周,何允先生逝世,享年95岁。世间少了一个何允,但却多了一颗名为“何允”的小行星。

作为目前唯一可以由发现者进行命名的天体,小行星成为各国争着命名的另一种实体。在浩瀚宇宙中,大约有120颗以中国元素命名的小行星。与海底命名类似,这些名字分别源自中国的人名、地名、事件名、机构名等。

最绚丽多彩的天体命名

小行星的命名总能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涉及到名人的时候。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原研究员、天文学家李竞看来,小行星的命名法是“所有天体命名中最绚丽多彩、最富人文性、最具人性化和最有幽默感的”。

李竞说,宇宙中第一个小行星的发现要追溯到1801年,但到了1850年,天文学家才开始给小行星起名字。那时候,来自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的少数几位天文学家用望远镜目视搜索,发现了聚集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日运行的13个小行星。

“行星和卫星有以神话中的神灵命名的传统,于是当时的天文学家就商定,小行星的命名也沿用这个传统,并且应该是女性神灵,同时规定命名权归发现者。在此之后,这一发现者和发现者所属机构持有命名权的小行星命名法则就被后世保留并继承至今。”李竞说。20世纪初,小行星命名法则的修订者们终于废止了称谓女性化的规定,树立了一个约束力最少的天体命名法。

如何成为“来自星星的你”

如今,小行星的命名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执行。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就是该委员会的15位委员之一。“所有的小行星命名,都须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天体提名委员会审议通过,然后才公布于世成为该天体的永久名字,并为世界各国公认。”朱进介绍说。

一个小行星在被命名前,要经历临时编号、暂定编号和永久编号三个阶段。因为天文学家或天文爱好者观测到一个小行星后,不能立刻确定它是否为新发现的小行星,这时先给它一个临时编号。当这个小行星在不同的夜晚被观测到,并报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国际小行星中心,确认是新发现的小行星之后,就会得到一个国际统一格式的“暂定编号”。当一个小行星至少四次在回归中心被观测到,并且精确测定出其运行轨道参数后,它就会得到国际小行星中心给予的永久编号。

“小行星是唯一由发现者来命名并且获得国际公认的一类天体,小行星命名体现了发现者个人的兴趣和意志。”朱进说,这个规定可能也是为了鼓励大家尽可能地发现新的小行星,并且尽可能精确测定出它的轨道参数。

“截止到2016年6月,天文网站公布的小行星的电子版专名已经增加到20091个。”李竞说,“这些名字中与中国有关的也非常多,内容包罗万象,有科学家、机构、历史事件、文学家、音乐家、舞蹈家、历史名人、神话和传奇人物、国名、城名、港湾和江河湖海、园林和名山峻岭、动物植物、树木花卉、缩称和笔名等。”

在这些小行星的名字中,中国古代和现代科学家的名字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部分。以中国古代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包括张衡、祖冲之、郭守敬、沈括等。1990年,为表彰旅美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的杰出贡献,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编号为“2752”的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此后,一批小行星陆续以当代杰出科学家,如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周光召,数学家陈景润,水稻专家袁隆平等命名。今年1月,以五位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小行星的仪式举行,屠呦呦、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张存浩的名字从此被写入了浩渺的星空。

朱进介绍说,在小行星的命名中,科学家与文学家、艺术家等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定。

综合科技日报、北京青年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