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前,长江日报与长江网共同发起征集“我的黄金周”,欢迎市民分享国庆期间的故事。昨天一位年逾八十的老人沈梦华来信,讲述了她和老伴的国庆故事。老人说,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的仪式,她和老伴每看一次都泪流满面,“我老伴差点死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战场上,国庆是个高兴的日子,但我们得记住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炮弹打到身旁
沈梦华的老伴宫尚忱今年86岁,1946年3月年仅16岁的他,在山东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无线电通讯兵。“那已经是他第二次报名参军了,抗日战争时期他就去报名,别人看他太小,让他回去”。
沈梦华说,老伴第二次参军是背着父母去的,当时跑了一百多里地追上部队,家里人谁都不知道。“后来我公公还推着小车去给部队送粮食”。
参军后不久,在山东黄店的一场战役中,宫尚忱差点牺牲。当时宫尚忱正与其他战友在发电报,敌人的炮弹不偏不倚打到电报室的墙缝上,“幸好是个哑炮没爆炸,我老伴真是捡回一条命。”沈梦华说,这些故事只有在一家人聚会时,老伴才会讲,孙子有时开玩笑,如果当时炮弹炸了,就没有爷爷了,也没有自己了。
选择从工人做起
2日,按往常的规矩,沈梦华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会来家里团聚,但今年却没聚成。“孙子今年毕业去宜昌创业,2号正好是他生日,他爸心疼非得开车去看他,所以聚不成嘛。”两个老人经常跟儿子说,他们当年更苦的都过来了,不要太溺着孩子了。
当年宫尚忱参军时,正是战争最艰难的时候,部队里物资比较匮乏,连军装供应有时都很短缺,常常是到了夏天,大家还穿着冬装。“大热天,衬衣还没发下来,老伴就打着赤膊穿着棉袄。”沈梦华说,每每跟孙子们说起这些,他们说爷爷怎么受得了。
1951年沈梦华也参了军,1957年与宫尚忱结婚后,两人就开始了长达近20年分居两地的生活,独自一人将两儿一女抚养长大。“简直累死我了。”沈梦华笑着说。
1976年宫尚忱终于调回武汉,但他放弃了部队待遇,而是选择在武汉钢球厂,从一名工人做起。沈梦华每次说到这件事,老伴都会说,“想想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他们有什么?什么都没有,我已经有很多了。”
烈士纪念日泪流满面
宫尚忱今年9月21日因患脂肪瘤,住进医院做了切除手术,9月30日上午最后一次换药后,急着出院回家,3日再去拆线。“我知道他的心思,他是急切想回家收看电视,观看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仪式。”每年烈士纪念日,沈梦华和老伴都要一次次地反复观看,每次都是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沈梦华说,她跟老伴都经历了太多了,这一辈子回想起来没白活。但每年国庆时,看着敬献花篮的仪式时,就会想到新中国成立的艰难历程,想到为中国革命流血牺牲的千万烈士,忍不住地哭。“生活来得太不容易,得珍惜”。(记者蔡欣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