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黛贤
朋友最近在香港待了几天,聊天时谈到青年旅社。她有些困惑:香港的青年旅社怎么那样安静?相比之下,在内地的青年旅社里,她还交了个位数的朋友。听完,我并不惊讶,在日本的青年旅社也是这样的感觉。
我第一次知道青年旅社的存在,是在背包客小鹏写的一本书里。他说去欧洲住青年旅社是划算和友好的选择,在他的描述下,我心目中的青年旅社是全世界人民大联欢,大家坐在一起,愉快地交流自己国家的文化,在一个狭小的空间,编织一个彩色而巨大的梦。后来我在网上预定青年旅社。如小鹏所说,照片上,白种人和黄种人坐在一起,脸上挂着笑容,价格也非常划算。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预订了wasabi旅馆。进门后,左边摆放着巨大的鞋柜,脱鞋才能进入旅馆内部。整个环境和照片里一样,明亮和随意的舒适感,唯一缺少的是我想看到的那份炙热。两个老外坐在凳子上上网,还有一个亚洲女孩站在旁边与家人视频通话。我想也许到了晚上,大家才有时间闲着坐下来,跷着二郎腿,喝咖啡饮酒,聊些无伤大雅的话题。等到晚上,与我下午来时一样的安静,甚至都看不到人。
我有些失望,约着朋友在室外闲逛几圈便准备回去休息。进来后,我看到一个老外一手拿鼠标看着电脑,另一只手在纸上随手写写画画……第二天,我早起在公共冰箱里拿昨晚放进去的昆布饭团,一打开却消失不见。我无法判断是谁拿的,但我再一次受到了打击。
还有一次在台北,我想让母亲感受一下青年旅社的氛围。我们选择的是一家网上推介率很高的主题青年旅社。当天晚上,母亲因为工作要在一楼客厅上网,于是我陪她下楼。在吧台前,有一个香港男孩开始和我聊天,首次在青年旅社遇到这样热情的人,心里着实愉悦,说着说着就转钟了。分手后,我们各自回房休息。回到房间,母亲戏谑我,问我难道没有发现男孩并非真心想和我讲话,而是因为只有我在那里。
我回想,不远处坐着三个韩国女生,而男孩肯定不会讲韩文,而刚刚接待员没走之前,他以同样的方式向别人搭讪,还要了“脸书”(facebook)。而在我们聊天时,他几次回复我都并不对应我们的聊天内容,顾左右而言他。原来他不是想认识我,而是想认识任何一个在青年旅社的朋友,而我刚好会讲中文。
不过,我和他都应该知晓我们只是对方生命中飘然而过的客人,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进行了一场不那么有趣也不那么真诚的对话。我们只是共同履行了消磨黑夜的义务而已。
很久以后,我才明白。这可能就是真实的青年旅社的模样,大家都相安无事地做着自己的事,说他们安静也好,冷淡也罢,但不能就此判断他们是残酷无情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和空间。如果遇上不那么真诚的朋友,礼貌地回应他,不倾注太多的个人情感就好。
在平行又交叉的世界里,当人们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家庭和朋友,他们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和不相识的人打交道。对待陌生人,用“你好,你来自哪里”类似的问候,或者一个善意的微笑,才是对待初次相遇人的最佳方式,世界上虽然有很多拥有热情的人,但并不会每一次都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