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见习记者吴秋娜)“中心有医生,有床位,有街坊,有个头疼脑热就来住住,还不花一分钱,我从心里感谢政府。”昨日,新洲区三店街袁田村76岁的村民蔡凤林在该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休息室笑着对长江日报记者说。
现场采访中,记者看到修建完毕的中心一楼有8间宿舍,20多平方米的套房内,摆着崭新的2张单人木床,卫生间马桶、洗脸盆、淋浴设施一应俱全。后院几名工人正在浇灌水泥,准备搭建一座小型戏台。
记者了解到,整个中心建筑面积930平方米,目前有阅览室、医务室、娱乐室等服务区。“我们给老人们准备了小游园,有板凳、景观以及健身器材,明年初村里的老人就可以正式入住了。”新洲区三店街贺桥党总支书记李旭贞说。
随着农村“空心化”加剧,传统的“养儿防老”困难多多;而新兴的市场化养老方式,又因收费高、农民观念难转变等原因,难以被空巢老人接受。农村养老如何面对现实难题?2014年8月,市委宣传部驻村扶贫攻坚工作队进驻袁田村。队长刘军介绍,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工作队通过逐户走访和精准识别了解到,袁田村有留守及空巢老人84人,儿女们大多外出务工,老人们生活缺少照料的问题突出。“扶贫要缩小城乡差别,我们希望村里的老人也能提高生活质量。”刘军说。
“以前这里一片荒芜,杂草齐腰高。”李旭贞站在中心操场上边说边跟记者比划。2015年4月互助照料中心工程启动,利用村里一所废弃的希望小学改造,“我们是下决心做好这件实事。”改造初期,因为资金暂未完全到位,5名村干部自掏腰包,垫资5万元。
修建好的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有别于养老院。“我们的方式很灵活,当老人有个头疼脑热,心情不好了,或者天气突变了,都可以来中心,中心有专业的医生看病陪护。”李旭贞解释,老年人其实更缺少的是陪伴,老人们可以自己带米、带油、带菜,来中心搭伴做饭,都是免费的。老人们还可以一起打牌、看电视、娱乐。“我们做的就是把养老服务真正地落实到每个老人身上,老人们需要什么,我们就精准服务什么。”
该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计划安排53张床位,目前已建床位16个。投入总资金226万元,现金186万元,其中市委宣传部组织各单位捐助现金1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