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为什么”
2016-11-01 08:14:00 来源:长江日报

十多年前,武汉作家舒辉波采访了一群“特殊孩子”,十多年后,他回访了这些孩子,著成《梦想是生命里的光》一书。这本书里,这些孩子身上,当然有苦难、疾病和死亡。但舒辉波说,他叙述的重心不是写苦难,而是写人性之美。

除了人性之美,还有生命之强。人有生老病死,人生有突然的变故、无妄的灾祸。这是无论成人还是小孩都面临的普遍的生命遭际。面向人生的发问,从哪里开始?首先是从生老病死变故灾祸开始,并在这里生出不同。有的思想认为这是上天的考验,有的思想把目光投向“虚构”的来生,更“科学”的说法认为这是偶然、是概率。但是“为什么”的问题仍没有被解决——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如果不选择自我终结,人生就必须去过,而且必须过下去、过起来。这里是生命之强,灿烂、自信、力量、梦想蕴含其中。因此,这本书打动人心的地方,我想不是“特殊”,而如书名所言,是“生命里的光”。

本期读书版推介了《什么是科学》一书,作者是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吴国盛。牛顿力学为什么天生是科学,而阴阳五行不是?作者说了一长段比较拗口的话:这是历史形成的,不是由真科学和伪科学的标准来判断的,就好比披萨是西方人发明的,天生就是披萨,而我们的馅饼天生就不是披萨。我们当然可以说馅饼也能吃,而且比披萨更好吃,但你还是不能说馅饼就是披萨。

核心关键,是定义权。世上本无披萨,你定义了一种饼为披萨,那么中国的锅盔、印度的甩饼当然就不被认为是披萨。你不仅定义了披萨,还将它历史化,那么当然,所谓历史就是披萨的历史而不是锅盔、甩饼的历史。

这给了人们看问题的一种眼光:比如世界历史是什么?某种程度上,是西方定义的世界化。比如什么是全球化?某种程度上,是西方生产体系的全球化。

文/刘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