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在光阴里的红色记忆
2016-11-06 06:12:00 来源:长江日报

郭美汐

从仁化到南雄再到乐昌,沿着80年前红军的足迹,我们在中巴车里,颠簸了两天。

到达乐昌的时候,已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伫立于武江河畔,在静静流淌的江水声里,思绪还在80年前的战火中纷飞。

如果不是璀璨炫目的霓虹灯,如果不是悠扬欢快的舞曲,一直沉浸在思绪中的我,恍惚间竟不知自己身处何时何地。

夜幕下,武江河畔的广场,人声鼎沸,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的市民,儿童乐园里自在玩耍的孩童,河畔小吃摊窃窃私语的情侣,河边悠然漫步的老人……

这是多么其乐融融的景象啊。我思忖,在幸福中倘佯的人们,是否还想起80年前中国那最壮烈、最惊心动魄的一页?

那段历史不仅是中共历史上最壮烈、最惊心动魄的一页,更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感慨: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

据中国共产党党史记载: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6日从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我们知道,这380余次战斗中有重要的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但鲜有人知道,广东也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万里征途第一站便是广东。

1934年10月25日至11月13日间,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经过广东韶关的南雄市、仁化县、乐昌市,行程四百余里,成功突破了3道封锁线。

走上广东韶关这片热土,我的脚步异常沉重。

来到仁化县长江镇,踏上陈欧村红军桥,那棵见证了几百年历史变迁的老榕树,将我带回了80年前。

——在墙面斑驳锦城温泉旧址旁,我似乎看到红军头顶一把稻草行军。露宿在营下村百姓的屋檐下、石拱桥上、大榕树旁。天气寒冷,战士们用温泉池水洗澡,靠近温泉取暖。

——我看到在长江日头河桥上,追赶部队的八名红军伤病员被当地反动武装推下湍急的河流中。

——我看到铜鼓岭阵地硝烟四起,面对敌人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和轻重机枪的扫射,红军没有退缩,奋勇还击,战斗最激烈时,七八名年轻的红军战士手牵手向上爬,以阻击敌人机枪扫射……一百余人的牺牲确保了主力红军的短暂休整,顺利西进。

——我还看到城口的群众主动帮助红军烧水做饭,给红军带路,收养护理红军伤病员,自发捐钱捐粮出力掩埋烈士……

这些沉重而惨烈的历史不会随着滚滚江水逝去——看那高高矗立的仁化县中山公园纪念碑、油山镇革命纪念碑、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上镌刻的碑文再现了红军用年轻的生命开掘长征的历程,纪念碑前一排排的花篮在告慰长眠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的红军英烈。

沿着梅关古道一级级青石板路,我们终于站在“岭南第一关”梅岭关楼前。秋风中,我似乎听到陈毅元帅在此领导红军进行游击战争而作的《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字字铿锵,气壮山河。

硝烟散去,红军走远,他们播种的种子却在发芽,在壮大。

在乐昌五山镇的茂密竹林里,我们品味着因红军而成就的特产绿竹酒,在淡淡的竹香中聆听红军的故事。据说,红军长征经过乐昌,由于条件艰苦,战士们没有什么生活装备,见满山毛竹,就地取材,用竹子做成了杯子喝泉水。五山镇村民受此启发,将酒注入毛竹竹腔中酿制成绿竹酒。

沿着上黎村弯弯曲曲的山道,我们迎风爬上高高的山顶,放眼望去,只见数百级乃至上千级的梯田,仿佛一道道天梯从山顶垂挂下来直抵山脚,这就是著名的五山梯田,也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当年红军就是从对面的五指山顺山而下,将中国带向了未来。

从仁化到南雄再到乐昌,重走红军长征路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