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万旭明)昨日,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国内公映,本报读者在百丽宫影城壹方店体验了LUXE巨幕厅60帧版本。一些观众感动落泪,穿过技术的外壳,直抵人心的仍是李安的绵里藏针和娓娓道来。
受到硬件条件限制,武汉目前只能放映60帧版本。记者此前曾在上海体验120帧/4K/3D的最高配版本,与之相比,60帧在清晰度、代入感上稍有差距,但整体质感的确如李安所说,更贴近已有的观影习惯,对观众接受度的挑战也会小一些。
参与本报观影活动的罗女士认为:“能够感受出与一般电影的差距,尤其是在中场秀的一段,热闹的歌舞和真实的战场交替出现,代入感非常强。在男主角杀死敌人的镜头,大特写能看到敌人眼睛里血的颜色扩散开来,非常震撼。”另一位观众则表示:“看之前以为会像第一次看3D《阿凡达》那样,会很刺激、会吓人一跳,看完发现新技术其实是让画面更真实更自然。看到后面,其实不太会刻意地去关注技术怎么样,而是更能沉浸到故事里去。”
回到故事本身,因为原著是一部意识流小说,情节则集中在英雄士兵回国巡回两周后,即将回到战场前的一天时间里,通过他们遇到的各色人等,反映出人们对战争、对战士的不同态度,与之相应的呈现出一个年轻战士寻找自我、寻找归属的心理变化过程。
观影过程中,不少观众被战士们所遭遇的残酷战争、人性百态所打动,不时有人为之落泪。参与观影的贾先生是个战争片迷,影片反高潮的叙事手法让他觉得有点闷。但正是这种手法打动了另一位读者,在她看来:“片中本有一幕可以很刺激人,即民众在阵亡士兵的灵柩前庆祝自己赚到钱的桥段,但是李安没有把它拍成画面,只是让男主角看似不经意地说出来。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更让我觉得心疼这些战士。也更能理解,为什么他在看到狂欢、庆祝的场景时,内心却那么痛苦。”
在李安之前,彼得·杰克逊曾在《霍比特人》中使用48帧,詹姆斯·卡梅隆也曾尝试制作60帧,李安则在纠结很久之后跨过60帧直接进入了120帧。对高帧数的探索,已经不是偶然,更有人认为120帧将是未来3D的方向。但如果这一技术流行,从演员到影院都将遇到不小的挑战。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