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门社区臭水塘变休闲绿道
“城管革命”进农村是一项革命性的历史创举,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工作。通过调查摸底发现,一些村民有“农村本来就脏”、“不愿改变”的固化思想,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点,临空港经开区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立农村垃圾收运体系,搭建基层环卫工作平台。
临空港经开区城管委农村专班负责人项晓环介绍,该区首先建立起了一批固定的环卫队伍,各街道办事处每个自然村配有1-2名环卫工,以行政村(大队)为单位,又组建3-4人环卫清扫保洁队伍,及2-3人垃圾清运队伍。保洁工月收入可达千元,并制定奖惩措施,这样保证了垃圾得以及时清理,更重要的是让城里常见的“黄马甲”在农村普遍开花,在潜移默化中给村民树立了一种观念——“农村也和城里一样整洁,我们要共同维护环境卫生”。
临空港经开区在全市率先淘汰了敞口垃圾池,换成一批移动式垃圾勾臂箱,实行垃圾密闭存放和运输,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该区在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上同样走在前面。全区坚持规划先行,率先编制全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确全面落实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三个必须”原则。包括:功能区建设规划必须要预留环卫设施用地,环卫基础设施(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必须与房屋建筑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工程验收时必须要通过环卫管理部门的专项验收。
近三年来,该区已采购新型吸扫车、高压喷雾车等各类环卫作业近300台,平均每个街道达到35.4台。全区建成生活垃圾中转站10个,包括日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的新沟垃圾发电厂、日处理200吨的百信餐厨垃圾处理厂,为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打下基础,形成了“户收集——村集中——街转运——区处理”的区内闭合作业链条。近期,该区废弃物分拣转运中心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垃圾收运设施服务半径正在从街道向区域性辐射,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
曾经“老大难”的村湾厕所,也得到有效改善。临空港经开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称,通过“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十二五”期间,该区已新(改)建公厕84座,公厕总数接近300座,景观公厕、太阳能公厕比比皆是,旱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公厕的建设数量和质量在全市新城区中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