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万建辉
“倚仗湘籍官员支持,晚清湖南宝庆人驱走徽州帮夺回汉口宝庆码头,大量宝庆籍移民随之聚居于此,形成汉口宝庆街‘三街八巷’。”江汉大学副校长涂文学昨日回忆起30多年前他与宝庆码头的一段渊源:
1978年5月到7月,他从天门来汉,借住在宝庆正街一天门老乡家复习准备高考。那时他每天穿过宝庆正街、集稼嘴、大小夹街,到50中上课。晚上会到宝庆码头的路灯下看书。
当年码头周边都是市民乘凉的竹床阵,江面停有驳船,宝庆码头不时有货物起运。而他记忆中的宝庆正街,满街湖南腔,早点也是湖南风味。
2006年,他在自己所著的《文化汉口》一书中也写到宝庆码头。近代来汉的各省商人形成帮口,有些码头及附近街市以他们的祖居地命名,位于汉口集稼嘴的宝庆码头就是典型。
宝庆码头既是来往汉口的货物装卸和集散地,其附近的街道也逐渐成为宝庆籍在汉商旅和行脚工人的集居地。该码头核心区域位于汉水与长江汇合口西北沿岸一带。
涂文学说,湘人与徽帮为宝庆码头而展开的争夺,是近代汉口码头文化的一个缩影。到抗战爆发,在汉宝庆人口已达5万,以新化县人居多,当时新化县城才3万人,宝庆码头人口和地盘超出新化县城,因此人们称宝庆码头为“新化第一县城”。
链接>>>
记忆中重温历史,重新发现武汉的不同,关于武汉你又有哪些珍贵记忆?“拾光知音——寻找城市记忆”武汉老物件全球征集活动仍在继续。据了解,该活动的线上博物馆已正式上线,市民可关注官方微信:知音号,登录线上博物馆报名及投票或拨打报名电话:027-88567155报名参与。
主办方透露,此次入选作品的持有者不仅可以获得奖金,同时物品也将有机会在“知音号”上进行长期展示,其背后的故事也有机会融为《知音号》演出的一部分,让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感受到武汉码头与长江文化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