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讲述中国和智利的“金玉良缘”
2016-11-24 10:31:00 来源:长江日报

北京奥运会金牌和铜牌

当地时间11月22日下午,习近平主席抵达圣地亚哥,开始对智利进行国事访问。访问前夕,习主席在智利《信使报》发表署名文章《共同开创中国和智利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文章旁征博引,讲述中国和智利两国源远流长的不解之缘。

文章中,习主席透露了多年以前,中国和智利一段鲜为人知的“金玉良缘”。他写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就是用智利金和中国玉制作而成。这一枚枚奖牌象征着中智两国人民情同手足的缘分。”

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的美誉,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金镶玉”奖牌上的金和铜,主要是来自与中国远隔万里的“天涯之国”——智利。

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时任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的蒋效愚,请他回忆了这段往事。

蒋效愚介绍说,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的研究规划工作,是从2005年11月开始的。2006年6月,经过严格初评和复评,由中央美术学院创作组集体创作的“金镶玉”方案在179件有效应征方案中脱颖而出。

2007年2月,北京奥运会奖牌实物样品被送到了国际奥委会。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批准了北京奥运会的奖牌设计方案。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共需要金、银、铜牌6000枚,全部采用“金镶玉”工艺。其中,玉为“昆仑玉”,而与玉镶嵌的合金,除了金和银外,铜也是主要原料之一。智利有“铜矿王国”之称,是世界最重要的产铜国,铜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30%。于是,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奖牌赞助商将铜的采购选在智利。同时,又从铜矿中提炼出13公斤的金,用于北京奥运会金牌制作。

原来,这就是习主席讲述的中国与智利的“金玉良缘”。据新华社

链接>>>

习近平文章里提到了他们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智利大诗人聂鲁达亲切地把中国称为‘伟大的兄弟’。中国(China)和智利(Chile)不仅有着兄弟般的国名,两国人民还拥有兄弟般的友情。”

——聂鲁达,原名内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尔托。197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聂鲁达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组成,于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

“智利著名画家万徒勒里旅居中国多年,他借鉴中国水墨丹青技法,创作了《长江》等作品,饱含着对中国的深深眷恋。”

——何赛·万徒勒里,智利著名画家,1924年生于圣地亚哥。1953年,万徒勒里作为亚太区域和平代表大会常务副秘书长常驻北京。回国后仍经常应邀来中国作友好访问,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万徒勒里曾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是首位在民族文化宫举办展览的国外艺术家,与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等中国艺术大师建立了友谊。他擅长油画、丙烯画、壁画和版画,他的作品吸收了中国墨笔画的一些传统技艺。据央视新闻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