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万建辉
1803年10月7日,康德比平常吃得多。第二天早上,他出门散步时摔倒,失去知觉。据说因为他吃了被禁止的食物而感到兴奋,结果血压升高,导致中风。1804年2月11日,康德去世。他最后一句话是:“一切都好。”这并非他对自己的人生或作品的评价,而是针对他刚刚享用过的面包和葡萄酒。
巴吉尼说,站在西方人的立场,吃的美德背后的哲学灵感更多来自亚里士多德,但他对中国哲人的饮食哲学也有研究。他说,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生活得好的关键是美德。
美德跟食物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太多了。巴吉尼说,吃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关键部分,它关乎孔子说的“礼”,也关乎亚里士多德说的“习惯”“性格”。围绕吃养成的习惯,有助于陶冶性情,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怎样吃,既反映了我们的行为方式,也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方式。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你或许认为,这是说孔子认为我们应该对食物没什么兴趣才好。实际上孔子是在说,美德要求我们不做味觉欲望的奴隶。被自己胃口控制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有德行的人用不着放弃享受美食,只是不依赖它。在恰当的时候享受美食,就算没有美食也心满意足。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原因,只要不是口腹之欲的奴隶,为什么不能恰到好处地享受食物呢?
巴吉尼说,他是半个意大利人,在他们的文化里,吃往往体现了宴饮之欢的美德。围着一张桌子吃饭,是谈话的最佳时刻。吃是一种深刻的人文主义体验,它把所有人都带到了同一层面上:不管是国王还是农夫,所有人都必须吃东西。
从中庸之道出发,可以推导出,在餐桌边保持沉默,和边吃边扯着嗓子大呼小叫,同样不够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