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武汉教师)
前不久,安徽合肥市飘起了雪,三里庵街道梅山路社区在街上排查流浪人员时,在一个桥洞里发现了一年轻男子。男子小林(化名)自称2004年从安徽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做过很多工作,2014年再次失业,租不起房子,自认为没脸见人,与家里断绝了联系,一个人在桥洞住了2年。(11月28日《安徽商报》)
对于农家子弟来说,高等教育承载着人们“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认同;作为“寒门骄子”,农村大学生小林也曾经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从昔日的风光无限、踌躇满志到今日的“无脸见人”,小林鲜明的人生反差,只不过是一个群体生存生态的一个缩影。
在一个习惯用财富来衡量好坏的时代里,在市场经济中“时运不佳”者,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比较匮乏,也会承受着精神世界的失落感和挫败感。那些挣钱不多的年轻人,成为自己和他人眼中的无能者和失败者,遭遇了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双重挤压。“不挣大钱不回家”也好,“没脸见人”也罢,少数年轻人用一种封闭性的社会排斥割裂了自己与家人、朋友、同学等熟人圈子的联系,成为“一座孤岛”。
“没脸见人”说到底,是心理期望和现实能力的断裂与脱节。长期以来,不少农村家庭都对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期望他们能够立竿见影地改变生存状态,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可是,那种“一夜暴富”“一步登天”的传奇,越来越难以成为现实。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重塑目标、调整期望,只有进行清醒的自我调试,小林们才能实现与自己的和解、同群体的交流、对社会的融入。
近年来,“寒门难出贵子”“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一些大学毕业生捉襟见肘,经济收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丰厚。大学生就业难、求职“下嫁”乃至“脑体倒挂”以及少数大学生的不幸遭遇,也影响了公众的价值认知。
作为一个小概率事件,“没脸见人”的大学生住桥洞并不意味着“读书无用”。读懂“没脸见人”的尴尬与纠结,给予这些受挫的年轻人更多的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有助于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