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要走进人民的精神世界
2016-12-03 04:14:00 来源:长江日报

□本报评论员肖畅

任何文学艺术创作都有抒情言志主体,并存在特定表达对象,归根结底离不开“为什么人”的问题。“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

文艺创作是专业课题,为谁创作却具有现实针对性。国家巨变调整的大时代,世界看中国,未来子孙看今天,不能只是听到一些“靡靡之音”。无关痛痒、无病呻吟的文艺创作,不可能堆砌出一个文艺高峰。当代中国的精神构建,一定是普通中国劳动者的心声得到集中反映,并得到经典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推广。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不是单纯讲文学接受性,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人民性”。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爆炸,诞生无数新的创作理念,“多余人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相继涌现,社会群像中的“人”,“人”在社会中的分殊命运,开始得到文学关照。马克思提出报刊“只是而且应该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时,“人民”在精神文化产品中的地位开始出现。“人民”作为一般性概念普及,正是社会主义革命开始席卷世界的时候,反映在文学艺术领域,是普通劳动者发出翻身解放的呐喊。

人民中心的文艺创作,最大的病灶在于对一般普通人的生活不了解,对他们的命运漠不关心。很多艺术家追求文艺先锋表现形式,或者在文化市场里开疆拓土,所谓文学艺术,变成华丽的袍子上有几个虱子,或者把家庭婆媳矛盾变卖为黄金档的笑料,骨子里没有命运同根般的体恤、怜惜、关爱。现代社会,文学艺术仿佛成为自成体系的世界,文艺创作规律从文艺作品自身中衍生,从资本运作规律中衍生,文艺和普通人的命运脱离,便是和它诞生以来的古老使命脱离。

有些创作看似扎根泥土,很接地气,其实不过是刻意的迎合、取悦,聊博大众一笑。“人民性”不是媚俗,更不是把喧嚣沸腾的空气搅动一下,让各种污浊的情绪得到发泄。为人民而创作,甚至不排除与常规的情感、认识、见解构成紧张关系,对普通大众的心灵构成强烈的冲击。这个时候,文艺创作展现的是敦促反思、觉醒,是含着眼泪抽鞭子,如同鲁迅对近世国民性的描写。

文学艺术的海洋里,当然是各种表现形式共存,但最重要的存在,始终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窗口。当代中国人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击之中,学到了各种无差别“人性”的书写与鉴赏,确实享受到各国现代文化成果,但对自身的命运,对自己生活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命运,却往往出现一种“身在庐山”的困惑。我们的文化,在追求走出世界的时候,不能只是沉湎在技巧主义、形式主义的表现中,也不能对功能、产品、资本的文化工业体系过分自信,首先还是得回顾自身,先学会走进普通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当代中国人民在世界和历史舞台不是模糊的群像,应该有血肉饱满的文学艺术经典形象。“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