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医生为老两口 传递“爱的纸条”
2016-12-07 06:18:00 来源:长江日报

奉海军医生在给老奶奶看字条通讯员刘姗姗摄

记者黄莹通讯员刘姗姗

“老伴,你受苦了,我现在很好,别担心。”“老伴,你快点回来,我想你了……”“请你放心,有护工你安心,祝你健康,祝你高兴。”

近日,市中心医院发生的一件小事,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奶奶双腿截肢,老伴做了心脏手术,楼上楼下住着却不能见面,彼此放心不下。这时,一名年轻医生主动当起了信使,为老两口传递“爱的纸条”,一传就是半个多月。

纸条上的字总是歪歪扭扭,内容也极其简单,但其朴素的情感却深深打动了所有人。

奶奶截肢卧床7年,爷爷成为“专职护士”

两位老人都姓王,都是69岁,北京人,经同学介绍认识,属于一见钟情。毕业后,两人一起分配到武汉工作。结婚40多年,从没红过脸。2009年,王奶奶的双腿出现坏疽,不得不截去左下肢。后来,她的右小腿也开始发黑坏死,但因为突发大面积脑梗,右腿不宜再做截肢手术,这就完全得依靠平日护理来延缓病情恶化。

夫妻俩有两个儿子,因为小儿子有严重肺病,大儿子经常去照顾弟弟,再加上大儿子工作经常要求出差。平时,王奶奶基本就是靠老伴一人在照料。

出院后,王爷爷当起了老伴的“专职护士”,每天给她清创换药。刚开始不会,他就打电话问医生,还将医生请上门指导,慢慢练得很熟练了。几年下来,百步亭一室一厅的老房子,换药的器具都将客厅塞得满满当当了。

王奶奶长期卧床不起,吃喝拉撒全靠王爷爷一人照顾。除了买菜做饭,王爷爷几乎都守在老伴身边。怕她生褥疮,每天都要为她翻好几次身,晚上也要醒几次。老伴爱干净,王爷爷每天都帮她擦脸、擦身。

生病卧床的这7年里,王奶奶身上没有生一处褥疮。

爷爷患上心脏病,带上奶奶一起住院

前年,王爷爷查出心脏病,还发过几次室颤。医生建议手术,他却说,“再等一等吧,我做了手术就没办法照顾老伴儿。”半个月前,王爷爷病情加重,医生又劝他手术。他思考了几天,最后告诉医生,“我可以做手术,但是我老伴儿的截肢手术要先做。这样万一我出什么意外,她还可以继续活着。我要是手术挺过来了,还可以继续照顾她。”

于是,王爷爷带着老伴一起到了市中心医院,王奶奶先做了右腿截肢手术。

一直等到王奶奶手术后第三天,王爷爷才去做心脏手术。术前还不忘嘱托医护人员帮忙多照顾下婆婆,另外专门请了一个护工,再三嘱咐,奶奶的一日三餐,要精准到克。

王爷爷手术完,被送到12楼重症监护室观察,而王奶奶住在16楼血管外科病房。

楼上楼下相见难,医生传递“爱的纸条”

由于两天没见到老伴,平日对他十分依赖的王奶奶脸上露出焦虑神情,她的管床医生奉海军察觉到这点,发现老人没有手机,便拿来纸和笔,让她把想对老伴说的话写在纸上,他带去给王爷爷。

“漫长的手术我流了那么多泪,大家都希望你早日康复,一定听话。”署名是“你的华”。

每天下班前或者中午休息时间,奉海军就会跑到重症监护室,把奶奶写的字条给王爷爷送过去。刚做完手术时,王爷爷握笔的力气都没有,奉海军就用手机录下视频,然后拿给奶奶看。看到视频中的老伴,王奶奶眼里直泛泪花,激动得说不出话。

三天后,王爷爷转到了17楼病房。虽然病情稳定了,但还是不能下地走动。病床上的王爷爷一直向医生打听楼下老伴的情况,很不放心。王奶奶也十分牵挂楼上的他。奉海军看在眼里,很受感动,为了让他们安心休养,继续充当着“信使”,为他们传递“爱的纸条”。

半个多月下来,纸条已累积得有厚厚一沓,20多张。在两人相互鼓励下,王爷爷的病情逐渐好转。昨日,王爷爷一听说能下床走动了,就急着去楼下看望老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