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市民精神卫生健康
2016-12-07 06:18:00 来源:长江日报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道德、社会适应上的完美状态。中医也有句话,叫“内外兼修、形神共养”。对个体而言,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对城市而言,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

武汉是城市常住人口过千万的大城市,也是中国首批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城市。现有精神疾病诊疗机构31家,每万人拥有精神科医生0.45人、床位4.1张,精神卫生资源指标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我市把精神卫生工作作为建设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民生升级版的基础工程,努力满足市民多样化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

一是依法施治,构建法规、规章、文件一体化法治体系。2010年颁布施行的武汉市精神卫生条例,是中国中西部地区首部精神卫生地方性法规。此外,还出台了流浪乞讨、“三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助办法等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武汉是中国精神卫生法规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

二是综合诊治,构建干预、医疗、康复一条龙服务体系。干预方面:创建中小学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2006年建立心理救援服务基地,培训志愿者。汶川地震、东方之星客轮翻沉等重大灾害发生后,受国家和省委托,我市都派出队伍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免费开通心理热线咨询服务,累计为7.6万余人次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医疗方面:形成了以市精神卫生中心为核心,以3家市级精神专科医院为主体,以区级精神专科医院为基础的“1+3+N”精神卫生医疗空间布局。探索西医、中医、工作治疗、娱乐治疗、心理治疗“五位一体”综合诊疗模式,建成了全国第一家规范化、住院式心理治疗专科医院——武汉市心理医院。

康复方面: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启动社区精神疾病防治,构建市、区、街、社区、家庭五级康复网络。今年,将建成30家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机构列入政府十件实事。建立“巡诊探视+驻点监护+电话随访”的康复服务机制,探索家庭、社区、阳光驿站“三级监护”模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三是真情援治,构建医保、低保、各类救助一揽子政策体系。坚持政府兜底,对贫困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大幅提高门诊、住院报销比和大病保险赔付比,确保平均自付比例不超过9%。对符合条件的精神残疾人,实行单独申请全额低保政策,发放生活、护理、服药和住院康复补贴。对强制医疗的妨碍公共安全、流浪乞讨和“三无”人员中的精神障碍患者,实行个人支付零负担。

四是协同共治,构建政府、社会、家庭一张网管理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形成了卫生部门收治普通精神疾病患者、民政部门接收患有精神疾病的优抚对象和收治“三无”流浪精神疾病患者、残联承接精神残疾者康复工作的联动机制。针对可能妨碍公共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建立了综治部门牵头协调、公安部门稳控送治、卫生部门预防治疗、民政部门救济救助的责任体系。鼓励社会组织提供后期照料、教育帮扶、就业支持等服务。发挥家庭作用,按程序为精神障碍患者确定1名监护人,落实监护责任。

精神卫生是紧迫的现实问题,也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今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要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并就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我市将认真落实国家部署,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坚持以筛查为基础,应知尽知;以干预为导向,应防尽防;以诊疗为关键,应治尽治;以关爱为核心,应帮尽帮,努力守护好精神卫生防线,让市民健康一生、幸福一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