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耿尕卓玛
“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强调。
“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党的领导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展现出坚定的信仰和信念;坚持问题导向,对党自身存在的问题从不回避遮掩,透视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大势,回应人民群众期盼,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赢得党心民心。”近日,王岐山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全面从严治党承载起党在新时代的使命》指出。
“直面问题,不回避、不掩盖,同时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法,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的一大特点。”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军说。
“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在2012年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初次登台,就直面问题,毫不避讳:“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戴焰军指出,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动员会的讲话中、在谈“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时以及全党开展的各类思想教育中,无一不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问题导向”,“总书记从不避讳问题,只要谈问题必定切中要害,光提出了问题还不行,还一定会说解决办法,没有实际效果可不行”。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也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说明时,用了近50次“问题”一词,问题意识跃于纸上。
他说,总书记的问题意识具有针对性,对策实,见效快,通过具体分析弄清楚问题的多与少、大与小、轻与重、缓与急、易与难,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陶文昭举例,当前影响党的群众路线的要害是作风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将诸多作风问题聚焦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再如,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兼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因此提出要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曾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戴焰军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问题导向”的强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即实事求是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总书记对“问题导向”的强调将对全党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作风建设起到指导和示范意义。
戴焰军说,直面问题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而忧患意识是一种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习近平曾这样强调。“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用他个性鲜明的语言风格,谈了诸多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都是以人民为中心,最终都落脚到为人民谋利益上。”戴焰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