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肖畅
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写下著名诗词《水调歌头·游泳》,“横渡长江”因此闻名于世。那正是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的年代,武汉长江大桥跨越南北,一举打通了历史天堑。红色中华史诗由此开篇,“长江”“武汉”的身影赫然醒目。
半个多世纪过去,渡江运动已经成为武汉特有的文化名片。历史风雨如同汇流万里长江,自西而东横贯中国,见证着中国人民改变山河的豪迈,见证着武汉人民建设城市家园的热情。“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这片广阔的水域之上,华夏文明自北向南从割裂走向汇聚,走向融合,直至今天,强势崛起的武汉三镇分布长江两岸熠熠生辉,书写着现代中国城市的传奇。
1953年至今,武汉共举办38次横渡长江活动,万里长江留存了几代人的武汉记忆。如果说浩浩长江水展示着自然的雄浑,那么人在长江中的轨迹,展示着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的深度依存关系。长江因此有了颜色、温度与历史,这片水域因此变得声色撩人。多少年来,来自世界的运动健儿在此激情搏浪,一部武汉国际渡江史,放在人类文明史上,也足以构成经典的水传奇。
12月14日,我们迎来武汉横渡长江博物馆开馆的日子。从功能上,这座博物馆让两江四岸景观与旅游功能提升,将成为江滩建设15年来的一个新标识;从文化上,博物馆让渡江史有了实物的见证与空间的承载,更意味着渡江史将展开有组织的书写,进入城市的公共文化生活,并成为城市历史书写重要的组成部分。散布在坊间的照片、文字一点点汇聚起来,相信你看到它们的时候,一定会由衷感慨:我们所依偎的长江,原来还存在这么广袤的精神世界。
1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这是“博物馆之城”的承诺。各个文化面向的博物馆出现,正是从不同的侧面展示城市的历史,构筑着城市的精神空间,延长了我们的城市记忆。一座城市的历史,正是因为记忆向度的扩展,变得越来越丰富立体,如同一个生命在不断生长。在这个意义上,横渡长江博物馆让武汉与长江的记忆变得更具体、生动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