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会议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明年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央根据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形势变化,面向更深层次、更广泛的结构性矛盾,不断深化、扩展改革任务,显示中央对于结构性改革的深刻洞悉和科学把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召元说。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并明确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走过攻坚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迎来深化之年。会议对改革如何深化明确了路线图。
防止过剩产能死灰复燃
会议提出:去产能方面,要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做好人员安置工作。要防止已经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同时用市场、法治的办法做好其他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工作。
解读:下半年以来,钢铁、煤炭等传统产能过剩行业出现价格上涨势头,一些相关企业在利益驱动下继续扩大生产。而其他行业如火电、建材等出现投资过热苗头,同时各地新建、扩建不少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潜藏新的产能过剩风险。
“去产能不会一蹴而就,而是持续、曲折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认为,去产能最终还是要通过市场和法制手段推动。政府应该以市场为主体,强化标准监管,通过提高技术、安全、环境等的门槛,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会议提出:明年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从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改革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和收储机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全面确定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施力重点。
解读:“这项改革本质上是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陈锡文说,当前要加快将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到田间地头,变成现实生产力,并继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改革任务重、难度大,当务之急是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此次会议已确定,要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抓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做好政策性粮食库存消化工作。
针对会议提出的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程国强认为,要保证优势产区生产更好的粮食,其他地区生产适应当地环境、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真正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会议提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
解读:近年来,从马桶盖到化妆品,境外购物一度火爆。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游客每年在境外消费超过万亿元,消费外流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福前表示,供给侧改革必须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短期来看,可以通过税费改革、产品推介,引导消费者把更多的消费需求留在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