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演示我国首颗“碳卫星”央视截图
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在今年11月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后,卫星与火箭进入了整体调试阶段,卫星将在近日择机发射升空。
每16天对地球全面体检一次
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为碳卫星,它是我国第一颗用于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科学实验卫星。
这颗卫星搭载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仪和多通道云与气溶胶探测仪两个主要载荷。升空工作之后,它将一探全球二氧化碳分布的秘密。
怎么个“探”法?大气在太阳光照射下,二氧化碳分子会呈现光谱吸收特性,碳卫星通过精细测量其光谱吸收线,可以反演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
碳卫星有好几种观测模式。一种是“斜着看”,即“耀斑观测模式”,利用太阳在海面的镜面反射提高信噪比,获取海面上空的二氧化碳数据。一种是“竖着看”,即“天底探测模式”,利用地面的漫反射特性开展地面二氧化碳的观测。因为还要对日定标(利用太阳光作为标准源标定仪器的观测值)、对月定标和对地定标(利用地面高精度测量设备提高数据一致性),再加上多种观测模式交互进行,碳卫星就要不断调整姿势,跳起“太空华尔兹”。
每16天,碳卫星就会对地球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检测数据被发送给地面,经过解析和处理后,就可以最终形成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排放情况的“体检报告”。
我国成第三个拥有碳卫星的国家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严峻形势,多年来,各发达国家纷纷积极研发用于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的卫星。
2009年,日本发射了世界首颗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同年,美国的碳卫星(OCO-1)首次发射失败,后于2014年再次发射其替代者OCO-2。
这颗碳卫星发射成功后,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三个拥有碳卫星的国家。
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表示,研制并发射碳卫星,对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进行动态监测,进而给出全球碳分布数据,不仅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积极行动,而且也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碳卫星系统总设计师、中科院研究员尹增山介绍,这颗碳卫星的发射可以使我国在高光谱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观测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使我国掌握二氧化碳在全球的流动规律,并通过监测数据,为我国将来的大气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可以作出中国的贡献,提升中国在碳排放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
综合科技日报、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