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万建辉通讯员向阳李薇)传统杂文阵地少了,不少杂文作者转向网络发表杂文。昨日在汉举行的首届“鲁迅杂文奖”颁奖仪式上,来自全国的众多杂文作者形成共识:无论在网上网下,杂文生命力仍很强大。
奖项由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组委会与中国文艺家杂志社、湖北省杂文学会、湖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武汉名人协会、长江日报、长江汉风书局共同举办。
《中国文艺家》杂志主编向阳介绍,中国杂文界以前也有过全国性的奖项,此次活动由湖北省杂文学会倡议、以中国现代杂文集大成者鲁迅冠名,评选2010年以来的杂文作品,收到全国各地近300件参评作品,共评出36位获奖者。其中梁衡、任蒙、陈鲁民等10人获“鲁迅杂文奖金奖”。“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思想性、建设性、时代性,而且具有艺术性、独创性和趣味性”。
金奖获得者河南信息工程大学教授陈鲁民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写杂文30多年,发表杂文3000余篇,目睹了传统杂文的式微。他说,传统杂文的阵地虽少了,杂文写作者又在网络上开辟了新的阵地。此外,如今一些网络小段子,乃至像莫言、贾平凹这样的小说作家,其不少作品,都承担了杂文的社会功能。
来自大冶市检察院的获奖者刘家云说,杂文式微,他感受最深的是2014年底《杂文报》的停刊。现在,他除了把已发表的杂文发在自己微博上,也把原创杂文拿到新浪网首发。
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副会长汪金友表示,要以历史眼光分析杂文历史和现实,他写了35年杂文,经历了好几次高潮期,以前是纸媒时评承担了杂文不少功能,现在许多网络文学兴起,兼具杂文性质,“许多普通网民就是杂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