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电走过6年立法之路、历经两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2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获表决通过,并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据了解,环境保护税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体现“绿色税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单行税法。
环境保护税法的总体思路是由“费”改“税”,即按照“税负平移”原则,实现排污费制度向环保税制度的平稳转移。法案将“保护和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写入立法宗旨,明确“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纳税人,确定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为应税污染物。
链接>>>
应纳税额计算方法
应税大气污染物:污染当量数乘以具体适用税额
应税水污染物:污染当量数乘以具体适用税额
应税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排放量乘以具体适用税额
应税噪声: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分贝数对应的具体适用税额据中国人大网
解读>>>“多排污多交税”倒逼企业减排
解读>>>“多排污多交税”倒逼企业减排
去年“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按日连续计罚等规定,让新环保法被赞真正“长了牙齿”。环境保护税法实施后,排污企业将被套上“金箍”,直接受到经济约束。
从环保法到更加具体的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再加上各种法规、规章,我国环保领域的法律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但在严峻的污染形势面前仍显得力度不够,尤其是“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弊端仍然存在。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时,有委员直言,如果企业排污给社会造成1亿元损失,罚款只有1000万元,法律震慑力难体现;而如果罚款抵不上增加环保设施的投入,企业很可能甘愿认罚也要继续排污。
此次通过的环境保护税法,就是从税收杠杆入手,令企业多排污就多交税,少排污则能享受税收减免,通过构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绿色税制体系,形成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倒逼企业减排。
水、土壤的污染治理,有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罚款这种“秋后算账”的办法,往往无法弥补全社会承担的污染成本。法律制裁也不应该止于罚款,建立更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势在必行。此次出台的环保税法有望通过税、法并举,形成治污合力。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