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全省首批卒中中心
联合诊治将抢救前移到院前
2015年6月,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成为全省首批五家卒中中心单位之一。
神经内科主任潘爱华主任医师介绍,脑卒中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非常高,且合并症、并发症多。而过去由于症状轻重表现不一,诊治衔接不紧密,大众缺乏基本急救常识,患者从拨打120,再到院前急救、到医院做相关检查,确诊后再治疗,需经历多个环节,往往要耗费大量时间。
卒中中心运行后,从接到求救电话开始,患者由专业医师随救护车接诊,专业急救。医院里,卒中中心专家团队和影像、检验等相关科室医技人员24小时随时待命,卒中救治一律“绿灯”,使患者能够在3小时“时间窗”内得到快速而精准的联合诊治,从静脉溶栓治疗到桥接手术治疗再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都能及时开展,有效降低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整个过程,需要院前急救、急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ICU、放射(介入)科、检验科、心电图室、康复科等多个部门齐心合力通力协作。”
48岁的市民李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幸运者”。因突发脑卒中被送到医院时,肌力0级,已经完全无法动弹。通过急诊科准确判断,在25分钟内就完成了CT检查,立即接受静脉溶栓,1小时内便恢复了肌力,随即行动恢复正常,5天后顺利走出医院。
随着高级卒中中心运作的不断成熟,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接诊的脑卒中患者救治成功率大幅提升。
加紧建设胸痛中心
分类诊疗提前构筑专业救治通道
心血管内科主任刘宗涛主任医师介绍,急性胸痛的病因复杂多样,患者发病初期的3小时内,对病因做出准确迅速判断并实施正确治疗至关重要。今年初,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启动“胸痛中心”建设,从接到求救电话开始,专业医师随救护车接诊患者,进行专业急救。医院里,胸痛中心专家团队和急诊科、心电图、放射(介入)、检验等科室医技人员24小时随时待命。无缝隙的抢救流程,极大缩短了危急患者的抢救时间。
今年9月,39岁的周先生胸闷2小时后拨打了120,急救车接到周先生10分钟后,急查心电图显示为心肌梗死。抵达医院急诊科后,病人已丧失意识,医务人员迅速启动导管室,对患者实施抢救,90分钟内完成心脏血管扩张支架手术,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我们与业内顶级医院都结成了战略合作关系,病情特别危重时专家教授会在最短的时间来我院指导手术,避免了患者转院的风险。”刘宗涛主任说。
两条救治链条
预防、治疗、康复环环相扣
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院长刘仁胜表示,对心脑血管患者高水准的分类诊疗、联合救治,不仅是在急救环节,还是对心脑血管疾病从预防、筛查到治疗和康复的多学科诊疗体系的建设,都体现出医院多学科协同会诊、多科室通力救治的综合优势。
“搭建起这两条救治链条,我们医院不仅对核心科室进行了资源整合和培训,还对全院其他科室医护及后勤人员都开班授课。对于和红会医院5家协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同时向邻近社区居民不间断地开设‘市民课堂’,向公众普及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急救的相关知识。”刘仁胜院长说,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心脑血管重症患者被医生从死亡线上救回,“除了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早期预防,针对嘴歪眼斜、偏瘫失语等后遗症的后期康复,我们也会给予充分的指导,制订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由治疗师按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让患者从肢体、语言、心理等层面尽快康复,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