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因失望而生厌。在大量的宣教材料中,干部要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在对待群众利益上,背离了党的宗旨,有的对群众中复杂多端的问题既不调查,也不研究,空谈依靠群众,却不肯关心群众疾苦,甚至借口为了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牺牲群众直接利益,以“拖”“躲”“捂”“推”对待群众,群众对此深感失望。因此,一小部分干部的行为级大地影响了群众对整个干部群体的评价。
其次,因腐败而生厌。14年以来近百名省部级高官贪腐案半数涉房地产,一系列高官落马显示了国家反腐的决心,但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腐败的生活方式盛行,官民关系紧张,官与官关系紧张,民与民关系也紧张,总之是人际关系普遍紧张。由于在群众心目中干部都是党的形象的代言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关乎党的形象问题,因此群众往往把对个别干部的不满和怨气迁怒于我们党,久而久之,人民就会对党失去信心,出现信任危机,使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离心离德,党会就此失去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其结果必然导致社会纷争、动乱、乃至四分五裂。
第三,因受到不法侵害而生厌。当有些涉及老百姓的政策因处理措施不当,严重损害老百姓的利益,积累了大量民怨,百姓心里的委屈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就会不可抑制地反应出来,继而就会产生对党和政府的“惧”和“厌”的情绪。如果每位干部都把自己摆在群众中换位思考,多体谅百姓的处境,多想想百姓的难处,多帮助百姓出出主意;如果每位百姓都愿意和干部筑起半径越来越长的“合作圈”,承载群众与干部纯度越来越浓的“鱼水情”,那么两者就能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最后,因距离而生厌。
跟群众“不知聊什么”的领导干部,恐怕并不鲜见。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身在基层,心却留在上层。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交流方式出现了问题,往往跟群众打交道时,抱着自己比群众“高一等”,摆“居庙堂之高,拒群众之远”的做派。这些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长期脱离群众,对群众感情淡漠,与群众有隔膜。另外,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地位上的巨大差距,不可避免使百姓和官员之间划出明显的界线,从而在网络上进行情绪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