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公积金本是国家为“居者有其屋”设定的一道保险,但在现实中低收入家庭却很难“激活”这道保险。相反,高收入者却可以轻松利用公积金享受低利率的贷款。显然,目前公积金的运营模式与“高收入者不补贴,中低收入者较少补贴,最低收入者较多补贴”的初衷相悖。治愈公积金的嗜睡症病,恢复其“保险”功能刻不容缓!
与房价的不断飙升相反,我国住房公积金的利用率却在持续下滑。目前,北上广三地公积金的沉睡率在10%~15%之间。然而,比公积金对低收入者买房的贡献“低微”,更可怕的是公积金使用同样不易,甚至被人戏称第二退休金,只能在退休时与人“不见不散”。在房价高企的形势下,提取难、易贬值、“劫贫济富”等诟病,让公积金很难不成为舆论场的众矢之的。
平心而论,有关部门在公积金管理上下的功夫不可谓不大,投入的精力不可谓不多。目前,公积金的覆盖率和缴存比例都在大踏步的增长。公积金难贷、难取,也是出于专款专用,保护资金安全的考量。但低收入者“取之不能,贷款不易”的现状,却让有关部门的努力化为乌有。因此,《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绝不能在等等,必须尽快出台。
在房价不可能出现“颠覆性”变化的当下,公积金躺在账户里沉睡,绝不是中国好声音。治愈公积金患上“嗜睡症”,有关部门就要在公积金提取的制度上下功夫。首先,要简化提取及贷款的条件和流程,有关部门不妨推出一站式提取服务,绝不能让工薪阶层把大把时间浪费在盖章和申请的路上。其次,应扩大公积金使用范围使其覆盖至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更好的发挥其“保险”的作用。(薛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