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少谈借口多找出口
2014-10-20 12:22:40 来源:汉网

近日,有媒体援引古代气象志为雾霾寻找历史依据,认为“自古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而到了明代“每隔几年便会光临京城一次”。对此,南都记者采访到的气象专家认为,现代的灰霾和古代有关霾的记载不是一回事,需要作概念区分。(10月17日《南方都市报》)   

其实,即便是没有专家出来以正视听,也不难推断出,此霾非彼霾。退一步讲,纵然是“自古有之”,一“霾”相承,也只是学术上的意淫,而非治霾不力的理由,毕竟,雾霾来袭,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行人咳弯腰”的痛苦。

在治霾上,古今参照,亦如中外比较。正像部分人所说的:雾霾不单单是中国特色,国外发达国家也屡见不鲜。言外之意,发达国家都有,中国为什么不可以有呢?不能否认,早在半个多世纪前,伦敦就已经是名符其实的“雾都”了,记载显示,1952年,持续的雾霾天气,曾造成一万多人命丧呼吸系统疾病。除此之外,美国的洛杉矶,日本的东京等地,在高速发展的途中,也曾饱受雾霾之困。不过,历历在目的前车之覆,并未转化为后车之鉴。若干年后,同样的错误,我们仍在犯,同样的弯路,我们仍在走。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如今,我们却是将错就错,一错再错,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张口闭口谈“自古有之”、国外有之,凸显的是治霾无力,却仍在削尖脑袋找借口,笔者看来,问题的肯綮,不在于臧否古今中外找由头,而在于官民齐心协力找源头,研制驱霾良方,对症下药,脚踏实地的将治霾工作执行到底。
之所以说官民合力,一曰政府。数年来扭曲的政绩观和唯GDP论,让各级领导干部难以忍痛割爱,如今,蓦然回首,方才发现,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幸福感却并没有正比提升,甚至连最基本的新鲜空气,都成了奢侈品。远离十面“霾”伏,唯有断臂求生。从法律层面上,继续强化落实环保法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在这方面,希冀即将施行的《新环保法》能在重典治污上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政治层面上,推广新型能源,拓展公共交通,扩大绿化面积;从道德层面上,引导大家绿色出行,全面提高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二曰民众。我们不能毫无选择地让政府无限兜底,其实,城市是我家,治霾靠大家,应该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看客,身体力行很必要,也很重要。我们在呼吁政府重典治污,企业节能减排的同时,也应该时刻把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放在心头,而不是仅仅挂在口头。

治霾是一个上下同心、任重道远的工程,与其苦苦等待北风吹来,不如行动起来做足功课;与其挖空心思、意淫学术找借口,不如集思广益、壮士断腕找出口,如此才会有盼头。(文/李迎宾 )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