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东莞某学校被爆出事先没告诉学生校服价格变发给学生总共价值2180元的18套校服。此事被爆出后,网友直呼“穿不起”,“被坑了”等评论。经过记者核实,校服价格标准确实是由市教育局等多部门制定,并在今年全市市直属中学执行的。(4月26日广州日报)
学生们在上学期间,穿校服无疑是一个不错的穿衣选择。既舒适,又有集体荣誉感,能够维持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感觉。教育局为学生们订校服原本没有不妥的地方,但是毫无征兆地强行发下价值超过2000元校服的行为无异于强取豪夺。
造成这种无赖似的买卖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校服产业没有市场化,质量差、样式难看的校服有着官方维系的固定消费群体。制造校服的厂家自然不需要为了赢得市场竞争而考虑提高品质、降低价格。
放眼国际,日本韩国的校服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供需平衡的产业链。韩国的校服已作为成衣的品类在市场上参与商业竞争。而日本的校服也已经成为日本女孩们一种别出心裁的装束。中国的校服行业没有深入到市场竞争中来,这也是中国的校服没有出色的品牌和市场口碑的重要原因。
再者,中学生们真的需要18套校服吗?要想实现校服产业化、实现市场与需求的对等,就需要把校服的制作与买卖更多地放开给市场。由教育局管理校服层面的现状合情合理,但是不能够强行增加学生们对校服的需求。实现学生们的校服供给平衡应当是教育局需要学习的一件大事。网友们对“天价校服”不感冒恰恰明确表达了对这种不恰当的需求供给的反感。
在欧美发达国家及日本学生们穿校服已经有两百年的历史了,而中国自上世纪20-30年代也陆续开启了中国的校服历史。纵观古今中外,难道所有的学生都需要整整18套的天价校服吗?试问当年《恰同学少年》中的毛泽东等青年学子们都要用相当于半年的餐费来买上一套自己根本穿不过来的18式校服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把文化因素融入校服制作中想必会引领校服市场的风潮,使广大在校学生们趋之若鹜,但校服市场如不放手市场,参与竞争,前景恐怕还是死水一谭。(杨颜琦)